历史人文

冷知识

一、按手印

古代没指纹识别,为什么还要按手印?

通过观看一些影视剧,咱们不难发现,古人在进行交易等操作时,他们也有按手印的习惯,以此来代表本人的身份。但咱们都知道古人根本没有指纹识别技术,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按手印呢?

事实上指纹识别虽然是现代技术,但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发现了人的指纹不一样,我国古代就有着专门看手相的术士,他们观察的点就包括了手指头的纹理,虽然没办法从细致上去区分,但在大体上还是能将不同的人区分开。

所以古代在很多朝代都会进行指纹收集,他们通过按手印的方式将这些指纹保存在一起,只要遇到任何需要证明身份的情况,古人都能通过按手印来比对,这就让古代的官差大都有着细致的观察力。

只是光靠人肉眼去分辨指纹很难保证准确率,所以一旦遇到有人不承认身份,官府就得需要想其他办法,因为有的人会故意将指纹给毁伤,这让他们就算按手印对比,但出来的效果根本没办法拿去比对。

古人为了避免这样的意外发生,通常在需要按指纹表身份时,都会请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当做是见证者,他们很少会说假话,只要遇到有人赖账,这些人就会被带来指认,相当于一台人力的录像机。

二、硬质枕头

为什么古人枕头用木头、陶瓷做的?

不硌得慌吗?

古人发明“枕”字,从其部首就可以得出其与木头挂钩。古代的木资源十分丰富,枕头最初利用木制,自然是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久而久之,古人发现这硬邦邦的枕头虽然不大舒适,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此外,在古代的酷暑,可不比如今有空调调节温度,四季皆可凉爽。夏天的夜晚古人就容易睡不安稳。虽然古代枕头质地十分硬,但是在酷暑的夜晚睡觉时保持清凉的一大当之无愧的佳品。

除了木制枕头之外,古人还将陶瓷做成枕头,皇室贵族多将美玉做成枕头——玉枕。李清照在《醉花阴》便提到了枕玉枕的体验:“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个“凉”字,体现出古人热衷的硬枕的确是消暑神器!

古人流行蓄发,《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古时不论男女,都喜欢留着长长的头发。古时生活水平落后,洗头发不如如今这般便利,一般是用锯末加细砂,将头发的油泥裹掉,然后用篦子反复梳理,还要拿淘米水或者草木灰洗涤,还需花很长时间弄干,然后重新束好。因此古人洗头发的频率并不高,他们特别爱护头发的干净整洁。所以就寝时,男子往往将头发梳在头的一侧,女子头发更多,往往用木棍将头发卷起卡住,这时候硬枕的高度和结构便发挥了主要作用——将脖子卡住,固定头部,头发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梳在一边,发型不会乱!

除此之外,枕头还起到了闹钟警示的作用。古人为了考取功名,每时每刻提醒着自己不能嗜睡,于是便发明了一种圆木的枕头——警枕,亦叫醒枕,类似于悬梁刺股,如果睡觉时动了一下,头部便会滑落枕头磕醒。以这样的方式预防一睡不起。

当然,古代的枕头还有收纳的用处,收纳是指收纳于枕头之中,而不是压在枕头底下。古代的漆木枕或嵌玉枕类似于一个暗箱,里面可以储存一些物品。因此人们将珍贵的简书、帛书收藏其中,被称为“枕中书”。

古人小小的硬枕蕴藏着大大的智慧,在这硬枕背后也闪烁着古人自律、整洁、惜时、重贤等美好品德。

三、大衣袖

古人大袖子怎么装东西?不会掉出来吗?

在电视剧中时常都会看到人们从衣袖里掏出东西来,好像他们的衣袖是哆啦A梦的百宝箱,什么东西都能藏在里边。古人的衣袖一般都比较宽大,那么东西怎么还能放到里边呢,东西不会掉出来吗?其实这就是古人的匠心独运了,古人的衣衫没有口袋,衣袖就是他们放东西的地方。

事实上,古人的衣裳设计有很多的讲究,其中衣袖能够藏物,这就是他们的智慧所在。袖子虽然都是看起来都是大袖,可是还有很多细小的差别。

其一,垂胡袖,袖子很大但是只留够伸手的位置,其他地方就缝起来,这样的袖子有一个很巧妙的地方,就是衣袖的过来一点的地方有一个弧形的地方,这样一来东西装在就不会被甩出去。

其二,衣袖手肘部的地方可以绣上一个口袋,袖子又宽又大,可以在里边缝上一个与袖口相反的口袋,这样一来里边的放着的东西就不会掉出来。这样的心思真的很巧妙,因为袖子很大,即便绣上了一个口袋也不会影响整体的美观。

其三,古人外袍可很大宽大,可是在里边会穿一件比较贴身的衣服,这样东西就可以放在里边的衣服。古人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穿着很宽大的外袍,一般出门去做客或者办事才会如此。大袖子里不好放东西,但是里边的那件衣裳就可以放。

虽然时常能看到古人从衣袖里掏出东西来,可是他们一般掏出来都是很小很轻的东西,比如扇子、碎银子、书信、手帕等等,不是古人不需要带别的东西,而是他们有其他的地方可以装东西,例如:腰带、荷包、披襟、包袱等。

四、口腔卫生

古代没有牙膏牙刷,如何保护牙齿?

方法一:含漱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人在起床后,便会通过漱口来清洁口腔。那么古代人用什么来漱口呢?

首先是盐水,这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也常见。盐水能够消灭口腔中的细菌,让口腔保持清洁。其次,酒也可用于漱口。药酒在中国古代十分普及,这证实了酒的药理作用。而通过酒来漱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蛀牙、虫牙等。最后便是以茶漱口。这在中国古代也是非常常见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描述过贾府人在吃完饭后,用茶漱口的场景。

方法二:揩齿法

揩,有擦抹的含义。古代人在没有专门的刷牙工具的时候,会通过一些其他的手段来清洁牙齿。最主要的方式,便是用手擦拭牙齿,通过左手拿着漱口杯,右手的食指则用来擦拭牙齿。

其次,人们也会用布料来擦拭牙齿。曾经在唐朝出土的墓穴中,明确记载着有皇室进献的“揩齿布一百枚”。这意味着,布料也被古代人用以清洁牙齿。

再者,根据考古学家推断,其实早在唐朝,便有了牙刷的发明。但那时候的牙刷被称为“刷牙”或“刷牙子”。

方法三:药膏药齿法

在现代社会,清洁牙齿,最重要的物品便是牙膏。那么古代也有类似牙膏的物品吗?答案是有的。

通俗来讲,人们通过猪牙、皂角、生姜,开麻、熟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再取同样数量的细辛以及荷叶、青盐一同来烧。之后再研磨煎煮,抹在牙齿上,能够让牙齿变得牢固。

方法四:咀嚼法

当然,以上三种方法大多是贵族上层社会人士清洁牙齿的办法,那么穷苦人家是怎样利用身边物品来进行清洁口腔的呢?除了用手指拭牙,他们还有什么办法呢?

印度人曾经用杨树的树枝来刷牙,这种方法后来也传入到了中国。也就是说,人们将杨柳树枝的一端揉软,然后蘸上药物来擦牙,可以让牙齿变得光洁。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环境不太好的百姓,一般会因地制宜,从自己身边寻找合适的清洁牙齿的树枝。比方说槐树枝,桃树枝等等,咀嚼天然树脂,用树脂清理牙齿、确保口腔清洁。

编辑

孟婷

山大经院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zz/1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