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的原因,原本反感网络看病的我,为了能够解决一些患者的问题,不得不接受了这种形式。但前提是医生必须有临床诊治基础,否则我依然不推荐网络看病的方式。尤其对于中医来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面诊看病,患者一言一行,神色形态,语调语气,表情情绪,尤其切脉,都是需要中医医生搜集于大脑的信息,然后整合,辨证论治。故而,面诊对于中医精准的辨证尤为必要。

近来诊治了一位10岁女孩

初诊:.5.15反复腹股沟湿疹半月余,外用药膏与口服西药均无好转,照片上看皮疹色鲜红,局部皮肤湿烂,疼痛明显,夜不能寐,胃纳佳,大便几日未行,面色偏黄,油脂较多,脉象不详,舌胖,舌质红,苔白黄腻偏干。家长说孩子有个特点,自小胃口很好,饭量比较大,垃圾食品不少吃,体型偏胖。网上问诊,你来我往,还是有些误解,没有描述清楚湿疹发的部位,我以为是肘窝。但大方向没错。辨证为湿热入血分之证。古有“发斑在肺,发疹在胃”,湿疹可见细小皮疹连成片,湿烂,当从肺胃论治,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湿疹既伤皮毛又伤肌肉,故而从“肺胃”论治。“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观此皮损,虽不能与斑同语,但定当湿热入于血分,发为大片红色皮损。以麻黄蝉衣汤合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出入。

方药:炙麻黄5生槐花6制半夏9黄连5黄芩9枳壳9蝉蜕6杏仁9麻仁9党参9苍术9生白术9赤茯苓9生甘草3

二诊(.5.18):局部皮肤疼痛改善,湿烂改善,局部发红,瘙痒明显,大便一日一解,偏干,脉不详,舌质红,舌尖为甚苔薄白。

方药:炙麻黄5生槐花6槐角6枳壳9桔梗6蝉蜕6白豆蔻仁后下6生地6党参9苍术9生白术9赤茯苓9赤白芍各9白鲜皮30黄柏6生甘草3

三诊(.5.23):局部湿疹基本愈合,无瘙痒,大便通畅,夜寐平安。脉不详,舌质红,苔薄白黄腻。上方再服5剂,嘱其忌口,忌食辛辣油炸,少食油腻。

此案例在望闻问切不详尽的情况下,8天湿疹基本痊愈。辨证论治大方向应该是对的,但是仍不尽我意。今天,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个案例好转得快或者我有多厉害,也不仅仅想说中医是多么有用,多么实用,这些应该都是受益于中医的人可以感受得到。可能对于中医的一些现状,或者大众的认知有些困惑更是我想说的。

自年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到此次的上海疫情如此严峻的形式下,中医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我也看到了很多现象,比如中医中药的预防作用仍不被重视,甚至被怀疑,发至社区的中药被丢弃、浪费,我很心疼。还有就是口口声声说中医好,但宣传、呼喊着病毒的预防仅仅是“戴口罩、勤洗手、防聚集、会消毒”一类,完全无视中医的预防保健对防止感染病毒的作用,没有理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甚至有些中医人也没有理解其涵义。作为中医人,我也深表痛心。

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正能量的方面。看到我们的中医专家资源共享,会诊点评,把中医落到实处。事实是中医从对新冠的预防、治疗、善后都具较好疗效。中医中药、针灸、穴位按压等在抗炎、抗病毒、抗凝方面其实都起着作用,只是我们依然要努力的按照现代医学的标准,用实验、试验去证明那些方子、针灸或穴位按压方案可以抗炎、抗病毒、抗凝......其实,我们在人体上已经成功了......。

西医说,要尽早使用抗凝,因为病毒对凝血系统有影响,尸体解剖肺部有血栓形成,中医认为温疫入营血分或原为瘀血体质,尤其老年人群,尽早用活血化瘀法;西医说,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的重型或者危重型病人,建议激素还是要用的。中医认为温疫后期尤其是湿热疫毒阳气受损为甚,阳气外脱,要用人参、附子一类抚阳固脱,即四逆汤辈。虽说附子不能和激素同语,然意近乎相通。这些我们老祖宗早就说了。所以,西医中医皆为相通。

中医的作用毋庸置疑,可是为什么评价体系非要按照西医进行。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是会说话,是用科学的、其他学科的语言说话?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说话?我不知道,但迷惑、困惑......我更想用中医的语言把中医讲好,仍需深耕。跑题了,从一个病案跑的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zz/11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