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地图里的那棵唐槐
封丘故事从这里开始 漫溯:向封丘更深处一一李山封丘系列文稿 活在地图里的那棵唐槐 看年版《封丘县续志·县政府平面图》显示,中间民刑法庭西小院除标明房舍名字外,独独标出了一棵植物的名字:唐槐。便记住了,以后不时想起它。 唐槐,肯定为唐人所植。唐时,限于资料,在此地任职的,现在我们只认识两个人:陈兼和高适。或者为其中一人所植?或者是自己生出来,受到了后人较好的保护?都只是妄猜罢了。 为谁所植已不重要了。关键是历千年而不倒,这令我惊异。更令我惊异的是绘图者把之赫然标出的尊重:他们是把它看作了一个重要的建筑,或建筑的一部分。它与整个县治,甚至整个县城已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它甚至已经是一种象征:古老,安祥,和谐,长久,护佑,庇荫…… 而更多、更重要、更需要在此说明的是代代接力棒式的保护。没有标语、文件,没有勒石为戒,没有政治遗嘱,一种不约而同的保护、传承,让这棵国槐奇迹般地活下来了,一百年……二百年……五百年……一千年……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车辚辚,马萧萧,刀剑水火,风霜雨雪。也许这中间有一种默契,一种神人共约:除了尊重,享用,你不要动它,更不要加害,因为它于你于周遭有恩呢,它正在绵绵不已地向你、向周遭贡献它全部的灵性、心力,你下得了手吗? 由此,又想起小时候于村中、坟上、院中常见的大树如棠棣、榆、柳、椿、枣等。它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不管是在风中,还是雨里,标示着家的方向,因时而动,生叶,开花,结果,每一次都吸引了带有小小企盼的好奇。那叶那花那果,天然滋润,味道鲜美,是一种美好的吃食呢。饥饿年代,它们贡献了全身,救活了不知多少人呢…… 也就几十年时间吧,近世,这些大树都不见了。而它们的消失几乎全非自然地老死,基本全为人为的斧锯砍伐,以各种理由:修路、建宅、用材、平坟。这还罢了,而更多的行道树、四旁树以生虫、出油、飞毛、落叶、不雅观等,凭执政者一己好恶,树木们便成批成代地夭折,形成一茬茬执政一代代树的人间奇观。 笔者曾任某地政府职员,80年代代表政府督促保护栽上某条街道上的毛白杨、国槐。当时成活率高,长势良好,如果长到现在肯定也有一围、半围了,但可悲的是现今路上仍然是某官意志的可怜小树。老百姓底下说“不换树当官的如何捞钱”,这是一句恨话,但除此之外的原因真的显得苍白、无知。 由此想起春秋时的一个智者:郑国的子产。他要三位下属到桑林里祭祀祈雨,他们到后反而把桑林砍伐了。子产斥责他们:“有事于山,艺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写至此,恍闻其铿锵之声穿透纸页,越两千多年时空达于耳鼓。 我想起弗罗斯特的《我的窗前树》那首诗。意思是人与树一样早晚都要倒下去,不同的是树担心外在的险厄,人忧虑的则是内心的困顿。树木的这种险厄还是来的太快、太频繁了。 我还想起另一位外国人的诗句:“诗是像我这样的傻瓜做的,只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树。” 树,作为与我们密切共处的重要一元,在浑蒙的早期担当了人类母体的角色,离开树木,人类就无法生存。现代社会人类对之依赖的程度虽然稍稍后撤了些,但无树、少树的荒漠化状态应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自然中有一个我们可能无法洞晓的法则:任何一个生命都是有用的,都值得尊重、珍惜、保护,以达到和谐共存。每一棵每一种都带有迥然而异的自然特性与神性。而更重要的是:面对它时,应该想到,我们此刻面对着的是一个、一群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深入地了解它、读懂它,带着深深的尊重与钦敬之情,保护奉养,代代相继,像对待自己的祖先一样,以尽其天年,我们的后人也才会得到较好的护佑与福祉。 对树木的保护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大而细致。起自于根植于心的普遍共识与自觉,也要有严格的立法与确保执行。这种自觉意识与法的执行又非一蹴而就,而是全民族的代代共识与力为,是一个长长的接力赛。须知,几乎每种树的寿命都是人类的百年所望尘莫及的。 这棵唐槐不知消失于其后的哪一年,为什么消失。 此槐又名国槐,原产地为中国,槐属,豆目,蝶形花科,羽状复叶,花色淡黄,未开时似黄米粒,俗称“黄米”,为一味中药。槐叶、槐枝、槐根、槐角也皆能入药,全身为宝。其枝叶稠密、翠覆如盖,为夏季较好的乘荫纳凉之处,因此又俗称护房树、家树。无缘得见这棵唐槐,引为遗憾,得句数行,以致纪念之意。 写给一棵未谋面的树 智者说一棵树就是一座房子 里面住着神和鸟音 上面有云,四季有风,雨雪 有时,也结满粮食 人类总是在走近树木。乘凉 打坐,调理情绪,甚至祈求神灵的 最后保护。因此,那时 在祖宗的门口,总会长有 一棵、两棵高大的榆树,或槐树 因此,那时宗族里的人厚实,孝顺 彬彬有礼,因他们一看见大树 就想起栽树的祖先 李山:河南封丘人,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刊》等著名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五百余首(篇),有《风吹》《撑船到星星上种荷花》等诗集问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lan.com/zyhj/4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行立坐卧,四种修行方式不可偏废
- 下一篇文章: 很多很多药学实验室小技巧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