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

洁齿刷牙之奇俗

  刷牙,是现代人习以为常的口腔卫生习惯,但这一习俗起源于何时,好多人却对此知之甚少。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保存有唐宋时期的14幅刷牙图,这是我国现存仅有的古代有关刷牙的绘图资料,为我们了解古代刷牙的风俗习惯和佛教有关剃度的仪轨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在莫高窟第7、9、12、25、55、98、、、、、、、窟及榆林窟第16窟14个洞窟内都绘有刷牙图,它们主要分布在《弥勒经变》和《劳度叉斗圣经变》中。莫高窟的刷牙图,根据刷牙的工具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揩齿图,一类是齿木刷牙图。

  用手指揩齿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清洁牙齿的一种方法,所用的药物主要是盐,有时还加入几味其他药品。有关揩齿的最初记载,首见于南北朝梁代刘峻撰《类苑》一书,有《西岳华山峰碑载治口齿乌髭歌》一首,谓:“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烃,研煞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莫高窟的14幅刷牙图中有12幅是用手指揩齿的形象,如中唐第窟南壁《弥勒经变》中,一人光头,裸上身,脖子上围着围巾,蹲在地上,左手持净瓶,右手的大拇指微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轻握,用食指揩齿。旁边还立有一人,穿红袍,双手捧巾侍候。刷牙图四周有剃度、洗头、礼拜等画面。此窟建于中唐,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国最古的一幅有关口腔卫生方面的绘画。

+

中唐第窟南壁揩齿图

  用齿木刷牙的图像,如晚唐第9窟《劳度叉斗圣变》中,刷牙者穿袈裟,光头,双手腕有镯,左手持一净瓶;右手食指上跷,小指和无名指向内弯曲,拇指和中指捏齿木,正在刷牙。齿木在刷牙者右侧嘴边,右嘴角呈龇咧状,刷牙的表情十分生动逼真。又如第窟《劳度叉斗圣变》中,一僧人光头,裸上身,双手腕、臂戴镯,仰头,左手执齿木正在洁齿。

  齿木是佛家清洁牙齿的方法,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最早的记载是公元2世纪时安世高翻译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法》中讲到沐浴时所需的七种用具,其中有“六者杨枝”之句。就是将杨枝的一端或两端打扁成刷状,形如扫帚,以蘸药刷齿。并且说用杨枝漱齿之后可使“口齿好香,方白齐平”。杨枝即齿木,除用杨柳条外,还可用槐、桃、楮等木,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大方广佛华严经》认为:“嚼杨枝具十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痈,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破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诸苦辛物以为齿木,细心用之,具如是德。”《摩诃僧祗律》云:“齿木者,有二种,一擗(扁),二团。若比丘口中有热气生疮,医言:‘应嚼齿木。’”

+

五代第窟西壁齿木刷牙图

  不空译《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云:“若患齿痛,加持齿木二十一遍。令嚼即愈。”

  嚼齿木是印度的普通风俗习惯。但齿木传入我国后,并没有像印度那样流行,人们还是较多地使用传统的手指揩齿法。敦煌壁画中揩齿的画面明显多于齿木刷牙的画面就是一个证明。

  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县的辽驸马卫国王墓中的陪葬品里,发现了两把骨制的牙刷柄。它的形状与现代的牙刷柄相似,长短也差不多,头部有两排共八个植毛孔,因为年代久远毛鬃已经没有了。这是辽应历九年(年)的墓葬。这里发现的牙刷,是至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牙刷,但与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刷牙图相比则晚了二三百年。

下期更多精彩

△您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分享是一种美德,感谢您的分享↓↓↓

请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yx/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