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为濒危衰弱古树名木建立种质资源库南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25/4316563.html 驼岭巷唐槐 唐槐“子孙”长大成林 扬州网讯(记者姜涛)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公布,全国树龄年以上古树有棵,其中扬州有两棵——驼岭巷唐槐和文昌路唐杏。记者昨从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获悉,经省、市专家最新鉴定,扬州老城区驼岭巷唐槐树龄又前推年,达到年,成为扬州“树王”。这棵曾孕育出民间传说“南柯一梦”的古树,一度因枝条活性不强而“不孕不育”,扬州大学和市绿化队研究人员为其建立种质资源库,繁育出了一片“子孙林”。 昨天,冬雨过后,天气骤冷,在扬子津苗圃基地,数百棵小槐树依然葱绿。它们像哨兵一样挺立着,其中最大的干径已有10厘米、高达8米。 “年春,芽苗从扬州大学实验室移植过来时,只有几厘米高,每株两三片叶子。施肥、整枝、防虫、移栽……这些年可没少费神,就像侍候宝贝孙子似的。”苗圃养护师傅李正西用粗糙的手指着那片槐树林告诉记者,“驼岭巷千年唐槐终于有‘后’了!” 世人皆知的“南柯一梦”,出自唐代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相传驼岭巷唐槐就是那棵“南柯”。作为扬州岁数最大的古树,它是记录城市变迁的“活化石”,在驼岭巷一“站”就是上千年。在市园林绿化部门全力抢救、精心养护下,这棵唐槐尽管依然枝繁叶茂,但生命已到暮年,自然繁殖能力孱弱。 从年10月开始,我市园林绿化部门与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合作实施了驼岭巷唐代古槐种质资源保护与扩繁科研项目,着手为其建立种质资源库。扬州大学和市绿化队研究人员采取种子繁殖的方法,于年秋天采集到了健康饱满的槐角。年2月27日,唐槐种子终于破壳,他们小心地将种芽从湿沙中取出,进行播种,后又移栽到苗圃。7年来,这批小树苗在研究人员精心养护下,终于长大成林。 扬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处副主任孙桂平介绍,这批完整保存千年唐槐基因的槐树,将作为行道树移栽到城区古运河边和主干道旁,陪伴古城同生共长。 不止千年唐槐终于“后继有树”,记者了解到,扬州近年来持续加大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力度,围绕全市现有株古树名木,“一树一策”做好树木基因的收集、保存和扩繁,增强古树名木的资源储备,形成古树名木完整谱系。 揭秘 唐槐“子孙”这样繁育 传为“南柯一梦”故事原型的唐槐,在扬州大学和市绿化队研究人员7年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繁育出了一片“子孙林”。 孙桂平介绍,作为扬州岁数最大的古树,历经风吹雨打、雷击虫蛀、烟熏火燎,这棵唐槐主干木质部和大部分韧皮部已被蛀空,只剩半圆环形的厚厚树皮支撑着偌大树冠。经过市园林绿化部门全力抢救、精心养护,唐槐生命虽已到暮年,但依然枝繁叶茂。 “古树也是有寿命的,很有必要为唐槐建一个种质资源库,万一哪天它的生命走到尽头,还有后代可以‘开枝散叶’,还能讲述延续千年的城市传说。”孙桂平说,建立种质资源库,是留存古树名木遗传密码的重要技术途径,也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措施。 从年10月开始,我市园林绿化部门与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合作为驼岭巷唐代古槐建立种质资源库。当年,扬州大学和市绿化队研究人员采集了唐槐的树枝进行扦插繁殖,起初也能生根发芽,但由于枝条活性不强,最终没能繁育成功。 扦插难以成功,研究人员决定采取种子繁殖的方法。养护人员精心给唐槐修枝、治虫、施肥,为其强身壮体,年秋天,研究人员采集到了健康饱满的槐角。“我们剥开荚果,取出米粒大小的种子,放到沙床里,到了春天,再放入催苗器中,等根长出来后,进行移栽……”扬州大学园艺与植保学院教授金飚至今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 施肥、整枝、防虫……一晃7年过去了,当年移栽的幼苗,如今已经长成七八米高的大树。看着成片的槐树“子孙”,研究人员高兴地说:“千年古槐有‘后’了。” “唐槐的种质资源库不在实验室里,而是长在大地上。”金飚说,树木跟人一样,都有独特的遗传基因。唐槐能生长上千年,它的体内应有一些优秀的长寿基因,如抗寒、抗旱、耐湿、抗病虫害等,“这些正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记者姜涛文/图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yx/11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难闻的口臭,前人怎么做到口吐芬芳用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