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物语丨记忆中的味道椿
椿 记忆中 味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殊不知,草木也是有情的。一味味本草,鲜活的生命,小编用文字带您悠然漫步杏林,走进如诗如画的本草世界,领悟本草人生。绵绵柔情与悠悠画意,珠联璧合,且听本草物语为您娓娓道来..... 初识 庭院两株椿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许多人家喜欢在院子里种上几棵香椿树,我家院子的南墙边也种着两棵香椿树,树干虽没有碗口粗,枝梢儿却早已超过了屋檐。 每年开春的时候,香椿树首先发出新芽,嫩嫩的,透着一股清香气。谷雨前后,那笔直椿树的梢头,一簇簇紫红色的嫩叶芽儿,仿佛一团团燃烧着的小火苗,正是摘椿芽的时候。举着父亲自制的工具——一杆长竹竿,竿尾上绑一把镰刀,勾割下树枝上的簇簇香椿芽,叶柄叶片都红红的,嫩嫩的,交到母亲手上,吃饭的时候饭桌上就会出现香椿的美食了,有时是“香椿炒鸡蛋”,有时是“油炸香椿”,有时是“香椿炝锅面”,有时是“香椿呱嗒”。最喜欢吃母亲做的香椿呱嗒,香椿芽在热水里略微一焯,然后切碎与小麦面粉搅拌混匀,另外和上个鸡蛋,然后放油锅里煎的两面焦黄,酥酥的,香喷喷的,嘴馋的我总是会围着锅台前忙碌的母亲,等着出锅吃上第一口,那外焦里嫩的麦香混合着香椿的清香,真觉得这是世上最好吃的味道。香椿香椿芽儿嫩嫩的,散发着一股浓郁的特殊味道,手摸过后,即使用水洗过,手上的气味也会留存很久,有的人喜爱,而有的人不甚喜欢这种香气。每年吃新鲜香椿芽的时令很短,俗语说:谷雨吃椿,防病健身。吃香椿芽的最佳时间是谷雨之前,过了谷雨的香椿芽开始慢慢变老,口感和营养价值都差了许多,民间有一句俗话是这样描述的“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如木质。” 樗鸡成虫 香椿树与苦楝树有几分相像,高高瘦瘦的主干,光滑布满白色星点的树皮,夏日里成簇的羽状复叶。在乡间,除了人们栽种的香椿树,臭椿也是极为常见,臭椿又名“樗”。顾名思义香椿散发香味,臭椿则散发臭味。“家种香椿吃椿芽,乡间臭椿臭虫爬”,这是我们孩子间的“暗语”,因为臭椿树上经常会有一种令我们孩童“闻风丧胆”的飞虫——臭大姐(学名盲蝽蟓),闻其名即知其“味”,如果不小心碰上,那种难闻的臭味令人难以忘怀,至今仍记得那“刻骨铭心”的味道。除了盲蝽蟓,还有一种长得好看的飞虫也喜欢栖居于臭椿——樗鸡(学名斑衣蜡蝉),我们管它叫“花姑娘”、“椿蹦”、“花蹦蹦”,通常我们绝对不会用手直接碰触这类虫,主要是味道难闻,但有时也会忍不住捉几只花蹦蹦来玩。相遇 樗材得椿寿 上学时学到庄子的《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心想“大椿”真乃“神树”啊,庄子说它“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如此长寿,可能是上古之人对神树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吧。而现实中我认识见过的“椿树”,并没有传说中“大椿”那么长寿,甚至相比一般的树,椿树还有点短命,一般很少有生存超过50年的椿树。由此可见古人认为椿树长寿,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所以后人便借用此典故,以“椿”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因此在给男性长辈祝寿称为“椿寿”。后来学到"趋庭而过"(孔子的儿子孔鲤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快步走过自家的庭院,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因此把"椿"和"庭"合起来称父亲为"椿庭"。古人形容母亲用“萱草”,意思是忘忧草,并且经常把“椿”、“萱”结合起来,比如“椿萱并茂”形容父母健在长寿。想来椿萱并茂的乡间岁月很是令人怀念。在《庄子·逍遥游》篇中还有关于“樗”的另一说法:“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看来樗树生长迅速,但是材质较粗,不适合做木匠材料,因此木匠看都不看它一眼,因而避免了刀砍斧锯,得以生存。因此后人借“栎樗之材”指无用之才,有时候也用于自谦。读过了《庄子·逍遥游》,再看到白居易和晏殊关于椿樗的诗词,就不言而喻了。 林下樗 唐白居易 香檀文桂苦雕镌,生理何曾得自全。 知我无材老樗否,一枝不损尽天年。 椿 宋晏殊 峨峨楚南树,杳杳含风韵。 何用八千秋,腾凌诧朝菌。 人们喜爱檀木、丹桂的质密纹理和香气四溢,因此将其千刀万凿雕刻成为观赏品,而老樗树却得以尽享天年。从古文诗词中明白一个道理:辩证看待问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知足者常乐。 《小雅·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 婚姻之故,言就尔居。 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无边的原野上,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此情此景,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心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妇人,如果她生活在现代社会,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相知 椿材变良才 在本草中与“椿”再次相遇,它已成为疗病愈疾的中药,又一次重新认识了椿。虽然椿树有香椿和臭椿两种,但是两种椿树无论是椿叶、椿皮、还是椿根都有各自的药用价值。 一图读懂椿之药用(参考《中华本草》) (使用此图需经平台同意,使用时请标明“神农本草精英会张亚囡制作”) (注:-版药典收载椿皮,来自臭椿Ailanthusaltissima(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部分地方标准如贵州版、湖南版收载椿皮为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干燥树皮、干燥干皮或枝皮,北京版、山西版、甘肃(试行)版及版、山东版及版、上海版地方标准收载凤眼草为臭椿Ailanthusaltissima(Mill.)Swingle果实,山东版及版地方标准收载香椿子为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干燥成熟果实,贵州版、湖南版地方标准收载香椿皮为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干燥树皮、干燥干皮或枝皮。) 古人常椿樗并称,以形相似也。《新修本草》谓:“(椿、樗)二树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实为别也。”陈藏器云:“俗呼椿为猪椿,北人呼樗为山椿。”《本草图经》云“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樗木疏而气臭。”故后人称呼樗为臭椿。《本草纲目》载:“香者为椿,臭者为樗。椿、樗、栲,乃一木三种也。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虚而白,其叶恶臭,歉年人或采食。”《本草衍义》曰:“椿、樗皆臭,但一种有花结子,一种无花不实。世以无花不实,木身大,其干端直者为椿,椿用木叶;其有花而荚,木身小,干多迂矮者为樗,樗用根、叶、荚。故曰未见椿上有荚者,惟樗木上有。又有樗鸡,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鸡,而言樗鸡者,以显有鸡者为樗,无鸡者为椿,其义甚明。”(看到此处的记载,想到儿时捉来玩耍的花蹦蹦,亦是有自己喜好的生物。)《植物名实图考》云:“椿,即香椿。叶甘可茹,木理红实,俗名红椿。”可见古代所谓的椿与今之楝科植物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相符。历代本草认为椿木、樗木为两种不同的药物,但效用相同,而樗木较椿木为好。樗白皮始载于《药性论》,根据各本草所述椿、樗的形态特征并观《本草图经》、《植物名实图考》附图,樗白皮原植物与今之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altissima(Mill.)Swingle相符。 《本草图经》 《植物名实图考》综上所述,椿,首载于《新修本草》,樗白皮始载于《药性论》。版药典收载椿皮为臭椿的根皮或干皮。医古籍中椿皮、香椿皮为香椿的树皮或根皮,而樗皮、臭椿皮为现药典收载中药椿皮——臭椿的根皮或干皮。 其实香椿和臭椿区别颇多,古人对香椿和臭椿辨别很清楚,称香椿为椿,臭椿为樗,生活中如何辨别呢?简单归纳几点: 一闻:一般香椿都有香味儿,而臭椿一般没有味道; 二看:香椿嫩叶颜色深,呈红色,甚至有时会红的发紫,而臭椿的叶子则以绿色为主,稍微有一点红色;香椿的叶片数为偶数,臭椿叶片数为奇数; 三品尝:香椿嚼起来比较香,而臭椿嚼起来会觉得苦涩,舌头发麻。 一次偶然机会,在乡间发现了香椿和臭椿有意思的叶痕。臭椿的叶痕是或长或短的心形,在小枝条上尤为明显,像是被刀片切削出来一般。有时叶痕排列的相当密集,臭椿的叶痕边缘,有着一排维管束痕。并不是很清晰,但可以数出来大概是7-11条管。而香椿的叶痕很有特点,与臭椿一样是心形,但它的维管束痕不像臭椿这样模模糊糊的一溜,而是相对清晰的五个点,非常容易辨认。另外香椿果实为窄椭圆形的蒴果,成熟时会开裂,如同开放的花一般,里面是带有翅的种子;臭椿则为翅果,扁圆形的种子位于翅的中间,如同带有翅膀的蝴蝶,不开裂,成熟时风一吹就飘走了。 臭椿叶痕香椿叶痕香椿果实来源网络臭椿果实 来源网络 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香椿叶煮水或捣烂后可用来治疗生疮和白秃。后来在《肘后方》中发现了相关记载“白秃不生发,取椿、揪、桃叶心,取汁,傅之。”《食疗本草》载“椿芽多食动风,熏十经脉、五脏六腑,令人神昏血气微。”由此可见,凡事均需有度,适量才行。 百家之言椿白皮朱丹溪云:“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湿热为病,泻痢浊带,精滑梦遗诸证,无不用之,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如《丹溪心法》固肠丸)。 椿白皮苦能燥湿,寒能除热,涩可收敛,可用于久泻久痢,肠痔便血,崩漏带下诸证,尤宜于病久夹有湿热者,或随证配伍,如与诃子配伍的诃黎勒丸(《脾胃论》)。以椿皮配伍滑石,治湿气下痢、便血、白带。(《丹溪心法》)椿皮配明矾、槐角子的椿皮散(《卫生宝鉴》),可增强止痢、止血之效。 樗白皮倪朱谟云:“樗白皮主治(与椿白皮)相同,惟止痢疾,其功与罂粟壳、诃子肉相等,较其止涩治痢之功,更有倍于椿木根叶之力也。” 樗白皮苦寒直入大肠清热燥湿,味涩又能收敛固涩,故大肠湿热蕴结之痢疾、泄泻和久病肠虚滑脱之证均可用之,对泻痢日久,正虚而湿热未清者尤为相宜。(《本草汇言》) 《圣惠方》记载樗树皮散,治久赤白痢不止。赤白痢,便脓血,乃湿热为患,瘀腐成脓,樗白根皮苦寒泄湿热,带涩收敛能止下痢。一味药乃专治湿热痢疾之特效药。临床治湿阻气滞之肠风下利腹痛,甚或便血,以樗白皮配苍术、枳売,共奏解毒化湿,行气化滞之功,如《本事方》椿皮丸。 李中梓曰:“樗白皮,专以固摄为用,故泻痢肠风,遗浊崩带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为相宜,若新病蚤服,强勉固涩,必变他症而成痼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则能通利,酸醋炙则能固涩。”(《本草通玄》) 《本草纲目》记载:“椿根主治疳,樗根尤良。”《福建民间草药》记述:治疗淋浊白带臭秽异常,用樗白根皮煎水熏洗加内服。一些文献载樗白皮有杀虫功效,可治蛔虫病;磨粉外敷或者煎汤外洗可以治疗疮癣。 国医大师朱良春带下证临床经验: 章次公先生治湿热带下(见《章次公医案》带下篇)喜用“椿皮柏叶汤”合仲景“当贝苦参丸”加减,国医大师朱良春仿章公法.拟基本方:椿白皮12g、生柏叶30g、当归6g、浙贝12g、苦参6g、泽泻、自芷、荜橙茄各10g组成,用以治疗湿热久带,临床各证上方随证加味。 椿皮 椿白皮、樗白皮(药典为椿皮)功用之异同各家论述: ①李时珍:“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盖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虽同,而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本草纲目》) ②杨时泰“时珍强分椿入血分,樗入气分,不知湿热为患皆是病于血分。椿皮、樗皮总以达阳气为主,而达阳本于收阴,惟樗之收阴者倍于椿,即其达阳者亦倍于椿。用者因其微甚以别椿、樗可耳。(《本草述钩元》) ③赵其光;“椿根气平,色赤而香,樗根气寒、色白而臭,二者皆苦能燥湿泻热,涩能收阴实肠,治湿热为病,泻利、浊带、精滑梦遗、便数诸证,燥痰湿,去疳虫。但椿涩胜,久痢血伤者宜之;樗苦胜,暴痢气滞者宜之,按古方治带浊、下痢血痢,都是用椿皮者多,而樗皮少用。其功专在于燥以达阳,涩以收阴,使阳不陷于阴中,而诸证自除。凡患湿热,必病于血,正不以入气入血区分也。故肠风下血,有用臭椿皮同苍术、积売治者,此可见矣。"(《本草求原》) 慢慢长大了,离开家,离开了故乡小城,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各地的美食,始终记着的还是早年母亲做的香椿呱嗒的味道。有时自己捣弄着油盐酱醋做上几道小菜,犒劳自己的肠胃,也尝试着做过许多次呱嗒,却终究没有做出那份独有的味道。老家院子里的香椿树早已没了,但它的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想念的时候还可以回老家吃上一口母亲亲手做的香椿呱嗒。椿萱并茂,与我而言,何其幸运,何等幸福。 作者:张亚囡(医院) 版面编辑:林家祎(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神农本草精英会欲成立“优质道地药材企业群”及“优质中药企业群”。 优质道地药材企业群:要求企业及种植大户种植面积为两百亩以上,种植品质量必须符合药典标准,药材出产自传统的道地药材产区,企业负责人或生产负责人可入群。 优质中药企业群:以产品质量为主旨,信誉为根本,具有创一流药企,造福社会的目标。年销售额不低于八千万的企业负责人、生产负责人、销售负责人可入群。具有独特的炮制技术企业和炮制产品企业,对年销售额不做硬性规定。 添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ps/7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路边草药随拍二
- 下一篇文章: 石斛搭配什么泡茶喝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