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书进行真诚的对话,就是跟作者以心换心,这就又存在一个问题,读书要识作者心,也就是说,要了解医家写书时的心态。

医家著述心态

很多医家都觉得,自家绝活不能拱手让人,不甘心什么都写出来,个别人甚至会写点东西出来进行“同行误导”。但也不甘心什么都不写,或全写假的,毕竟医者还是有济世救人之心,有立言不朽的愿望,至少,不能让后人觉得他没本事啊。谁都希望自己的学问能够传承下去,但又不甘心全写出来,使人们太容易得到。书,就是在这种很矛盾心态下写出来的。

当然,经典除外。经典是纯粹的,是圣人写的,圣人著书的心态就不一样。圣人是纯阳的,普通人则是阴阳兼有,所以普通医家的心态要复杂些,咱们不要骂他们境界低,这也是阴阳之道嘛。阳的一面就是愿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的,阴的一面就是不想拿出来的。凡人有阴有阳,写书就难免“阴阳怪气”。

即使有的医家是真心把自己的一切全写来传世,也不可能全写完。因为中医里面有大量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写不出来啊。书写得再全也都是在言传的层面。

这些能言传的东西,如果是能说会道的医家,可能会多写出来些,遇到那种茶壶里煮饺子——水平很高但就是说不出来的怎么办呢?那写出来的就更少了。

即使某个医家他愿意把所有东西全部写出来,又能说会道,他也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学问都写在书里。他有一个选择,他可能觉得有的东西非常重要,就写出来,但我们也懂,他白说了;他可能觉得有的东西是常规的,大家都知道,可是随着时空的变迁,他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恰恰是我们不知道的,他恰恰又没写。

(插图,作者的全部学问和著作)

所以,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我们通过书从作者那里获得的东西就会不多了。何况,我们读书也有一个选择,有的东西我们重视,就记住了,有的东西非常重要,但是没能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错过了。

槐实何以治失眠?

《本草纲目拾遗》上,有一个用槐实治疗顽固性失眠的方法:

“响豆者,槐实之夜中爆响者也,一树只一颗,不可辨识。其法,槐始花时,即以丝网树上,防鸟鹊啄食,结子熟后,多缝布囊贮之,夜以为枕,听无声者即弃去,如是递枕,必有一囊作爆声者,取此一囊,又多分小囊贮之,枕听如初,得一响者,则又分二枕,如是渐分至仅存二颗再分枕之,则响豆得矣。”

彻夜不眠的去听响豆的,也只有失眠者本人了,今天听这袋,明天听那袋,这是需要很大耐心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浮躁的心气就沉下来了,加上槐角苦寒,能散风泄热,枕在头上也有一定的助眠作用,没等找到这颗响豆,人就是睡着了。

所以,找响豆吞服能治病是假,心理治疗是真,槐角为枕的助眠作用是真。但书里没有给你讲出来。书本只把方子或者说方法讲出来了,你用了肯定有效,其中的奥秘它没有告诉你,而这个奥秘,有医内的功夫,有医外的功夫。我们需要有基础,放开心态,大胆跟作者对话,才能读懂其虚实。临床上这样太专业的情形非常多,为了便于理解起见,我就举这个通俗易懂一些的例子。

有一个电影叫《医痴叶天士》,就引用了这个故事。我一看,很高兴,这个编剧还是有水平的,他知道这个方法背后的东西。

——摘自唐略《中医入门方法论》讲座整理稿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该怎样治愈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ps/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