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1中药临床应用笔记
清热燥湿药 白鲜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肺、小肠、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 《本草述》:白鲜根皮,始尝之,味微咸,后味辛,后即纯苦,苦中复有微辛,《本草》言其气寒。夫咸入血,苦寒之性,有辛而合之以入血,宜能清散血中之滞热矣。 白鲜皮用的是植物的根,秋冬挖掘已经去掉须根和粗皮,然后纵向切开,抽出木心,再切片晒干。 晒干以后的白鲜皮在掰开的时候有白粉飞出,有羊膻气的味道。 白鲜皮有的书说是味道微苦,就算不是微苦应该也不是太苦,而主要入肺、胃经,因此需要和黄芩对比 教科书是把白鲜皮放到清热解毒药里面的,清热解毒药太多了,放进去也就显不出这个药的功效,因此介绍也就是简单的几句话。 首先来说,白鲜皮作为一个根皮,能够以皮治皮,而又清热燥湿,还能止痒,因此擅长治疗各种湿热导致的湿疹疥癣,疮毒脓烂。用于这个湿热疮毒,遍身脓窠ke,肌肤溃烂,黄水淋漓的时候,经常和苍术、苦参、连翘等清热燥湿药同用。用于风痒、湿疹、疥癣瘙痒的时候,多和生地、赤芍等配伍,比如四物消风汤。 其次,作为一种皮,大多具有利水的作用,比如五皮饮。白鲜皮本身就是燥湿药,因此利小便的作用是天生的,能够用于治疗小便癃闭,尿赤淋漓。 白鲜皮抽掉木质芯以后,质量变得很轻,因此也入肺,治疗实火上冲导致的咳逆。而这个药有羊膻味,或者说是有“辛”味,因此还能行气,清肺热的同时还能通利肺气。因此毒师用这个药来治疗肺结核一类肺的热盛而气机郁滞的疾病。 白鲜皮能行气,能主表,因此也说它能祛风,可以用于风乘热势为虐的疾病,比如小儿惊痫,风湿热性质的关节疼痛,湿痹死肌,头风疼痛等。也因此白鲜皮被称为可以通利关节。因此李时珍说白鲜皮“为诸黄风痹之要药。” 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的时候,经常和苍术、黄柏、牛膝等药物同用。 白鲜皮还可以用于治疗黄疸、妇女阴肿等疾病,都是用的白鲜皮的行散作用。 在现代研究中,还发现白鲜皮具有抗癌作用。 另外还有人用白鲜皮治疗扁平疣、杨梅疮等皮肤病和性病 《本草经集注》说白鲜皮:"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在处方的时候需要注意。 总结白鲜皮这个药,和黄芩。黄连做对比,应该说白鲜皮的苦寒并没有太重,不如黄连苦。而在苦寒沉降中又有宣散辛行的作用,能够用于祛风、通痹,擅长治疗各种湿热性质的皮肤病,这些都是黄芩所不具备的。 而黄芩清胆热,安胎这些作用是白鲜皮所不具备的。 白鲜皮更像是局部黄芩微苦而主中上焦和苦参祛风燥湿的结合,而且没有苦参那种苦到让人不想吃的感觉。 由于白鲜皮没有那么苦,因此在用量上可以放开,可以适当多用一些,比如30克的方子还经常可以看到。 在炮制上,用于祛风,治疗风湿热痹,治疗头面疾病,可以用酒制,酒制白鲜皮能够降低白鲜皮的寒性,而增加通经络的作用,以及可以引药上行治疗头风。 椿皮 椿皮就是臭椿的根皮 椿皮苦、涩、寒,归大肠、胃、肝经。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泻、止带止血,杀虫。 臭椿树的根皮本身就有一些臭味,而兼具苦涩,因为有涩味,椿皮被收录在收涩药中,它的主要作用也就是止泻、止血、止带等这些收敛性的作用。 椿皮用于止泻,适合于久泻久痢,而偏于湿热的情况,椿皮既苦寒燥湿,又收涩止泻,因此更适合湿热型的久泻久痢。 椿皮的收敛止带也是这样,适合于湿热下注的赤白带下证。用于止血也是,适合血热崩漏,月经过多。 椿皮的涩性还有涩精止遗的作用 现在还发现椿皮有抗肿瘤的作用 综合椿皮的作用,也就是两方面的功效,一方面是清热燥湿,一方面是收涩,而在清热燥湿的作用上并不突出,也就是说没有办法和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这些老牌清热燥湿药相比,因此更多的应用是用于收涩,也就被划入了收涩药中。 椿皮有一定的臭味,入药会比较难喝,因此处方经常开炒椿皮,或者是麸炒椿皮。经过炒制以后,臭味削弱,清热的作用也降低了。 当然还有醋炒和炒炭的方法,醋炒是为了增加椿皮收涩的作用,炒炭是为了增加止血的作用。 关于椿皮的用量,没有看到特别的说明,既没有毒性的说明,也没有药量限制的说明,一般情况下用几十克还是没有问题的。 秦皮 秦皮是白蜡树的树干皮 秦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收涩,清肝明目。 秦皮也是那种作用不少,但是用的不算多的一种药 秦皮的用途,主要是用于治疗热毒痢疾,血痢以及湿热带下 另外就是治疗肝经郁热导致的目赤肿痛,白内障等疾病 和椿皮相比,秦皮的涩性不强,因此在教科书并没有标注涩味,而也没有讲秦皮燥湿的作用,只是简单的归属入清热解毒药中。 实际上秦皮放在清热燥湿药虽然不突出,放到清热解毒药中更不突出 《本草纲目》说:"秦皮,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涩而补也。此药乃惊、痫、崩、痢所宜,而人止知其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惋。 在本草纲目就列出了秦皮的四个作用,惊痫、崩漏、痢疾、目疾、遗精。对比椿皮,秦皮也能够治疗崩漏、痢疾、遗精,没有提到白带,但是白带也可以使用。因此,秦皮在治疗这些方面具有和椿皮类似的作用。 秦皮没有杀虫的作用,这一点没在哪个文献上发现。这算是和椿皮的区别吧 而秦皮偏于入肝,能够定惊痫则是平肝风的作用,因此本草纲目说是“平木”。其实也就是平肝祛风。而秦皮治疗眼科疾病的作用更类似于辛凉解表药和清热生津药,因此秦皮具有清肝热,息肝风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眼科疾病就是治疗白内障、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表现在筋脉就是定惊痫,止抽搐。表现在骨骼肌肉上就是除风湿痹。 秦皮还可以治疗肺热咳喘,慢性气管炎等肺部疾病。 这一点类似于白鲜皮 纵观秦皮的作用,除了治疗眼科疾病比较突出外,其他的方面都缺少深入的发掘。一个药缺少深入的挖掘,主要是表现不够优秀,比它好的药太多了,能够替代它,甚至到你在药店都买不到的时候,它也就更不受重视了。 但是这种平凡也有平凡的用处,比如秦皮治疗的这些疾病,比如风湿痹,我看有的书上竟然说治疗风寒湿痹,也就是说寒痹也能用,而反推秦皮也一定不受大苦大寒的药物,要不然也不能用于风寒痹,除非是作者写错了。 比如说治疗麦粒肿,大便干燥,用秦皮配合大黄来用。说明秦皮的燥性也不是很强,咋就不用黄柏或者苦参配合大黄来治疗大便干燥呢? 秦皮的涩性刚也提到,也不是很强,最起码椿皮放到了收涩药,秦皮就没那个资格。 因此秦皮是一个平淡的药物。 而有一些疾病就不喜欢用将军药,就需要用一个效果和缓的药物来治疗,这样对于维护正气,以及防止矫枉过正,都有着好处,而秦皮就是这种平淡的药物。 在用量上,不用说也应该能想到,秦皮可以大剂量使用。但是用一个平淡的药大剂量使用也抵不上将军药,因此要不要用大剂量还是选择一个更霸道的药,值得思考。 在动物实验中,当每千克体重的小鼠用药11.5克秦皮,会导致三分之一的小鼠死亡。折合50千克人体是.5克。因此秦皮的用量不宜超过百克。 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主要是入血分,而清热泻火药主要入气分,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清热凉血药多是甘寒、苦寒或者是咸寒。甘寒能清热生津,苦寒折热燥湿,而咸寒入血下行。除此之外,清热泻火药中还有一些辛寒的药物,具有宣散透表的作用。 清热凉血药主治的热入营血证,热的程度深,对津液的损伤比较严重,因此这些药物多兼具甘味和咸味。 热入营血证的症状,比如说热灼营阴,心神燥扰,症状可见舌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脉细数、甚至神昏谵语、斑疹隐隐。 邪陷心包证,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 热入血分,热迫血妄行,心神被扰,可见舌质深绛,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斑疹紫黯,燥扰不安,甚至昏狂。 水牛角 有些中医书还是犀角的,附属水牛角。但是现在犀牛已经列入了国家濒危保护动物,禁止交易犀角,因此新版的中药学收录的是水牛角。 对于业余学习来说,犀角所适应的那些症状也不一定能遇得到,遇到了也不一定让你医,所以说水牛角反而更加实用。 水牛角苦、咸、寒。归心、肝、肾经。 应该说,苦味是对水牛角清热的总结,咸味是对水牛角来源于动物的总结 作为一个清热凉血药的代表,牛角类首先应该说犀牛角,效果最好,用量也少,其次是水牛角,用量要比犀角大,主要也是取材便宜。其实还有黄牛角,北方人看到水牛角入药就感觉不服气的,为啥黄牛也是牛,就不入药?其实黄牛角的作用和水牛角差不多,只是水牛是在水里生长的,因此对于血分证这种营阴损伤的疾病会有更好的养阴作用。在化学成分上来说,黄牛角和水牛角差不多,也一样用。 水牛角的功效是清热凉血,解毒。 水牛角的应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热入营血,高热神昏,就是传统温病学热入营血证的范围。 第二个是血热妄行,斑疹吐衄,用的是水牛角凉血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倒是想起一个病,就是脑溢血倾向的人,这种人脉洪大,血管质脆,如果你仔细体会,能够在他脑溢血之前很多天就发现这种情况的存在,这个时候,如果是用水牛角锉粉吞服,就能够很好的消除洪大脉,从而消除脑溢血征象。 我说的锉粉的方法,是用木锉来锉,这种木锉修理自行车的人都有。老年人一般都有时间,这种方法特便宜,几元钱一个的牛角能给很多人用。 当然了,牛角这种药物咸寒,不能久服,洪大脉消失就不要吃了,别再给弄成是脑血栓吧 水牛角的第三个作用是喉痹咽痛,疮痈肿毒,用的也是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 一般实热比较重的才会用这个药。 在现代的运用中,水牛角有用于血热导致的斑秃,是用牛角、羊角烧灰,用猪油调敷。这个如果开发出来,成本便宜,效果应该也很不错。 还有用水牛角治疗白血病高热出血证的 也有用水牛角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病,精神亢奋,四处惹事,打砸物品,这种情况就是热伤精神导致的,用水牛角清血热,开心窍,就能够治疗这种亢奋性的精神病。 不过这种患者估计都不肯吃药的,我倒是主张先给用芒硝替代食盐做饭,等到他泻的走不了路,也就听话了,后续再治疗就相对容易。 关于水牛角的剂量,一次用30克很平常的。 地黄 地黄在中药材中有五个药物: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 我们书中所收录的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是干地黄,鲜地黄比干地黄更凉,凉血性能更好,而生地炭是生地煅烧而成,因此在生地黄这里,会附带说鲜地黄和生地炭。 生地在我这边土名叫酒酒棵,小孩子很喜欢,会抽了花喝花根部位的蜂蜜,就像喝酒一样,因此叫做酒酒棵。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土名叫什么 生地微甘、微苦,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养血填精。 教科书上说的是甘、苦、寒。这是综合了鲜地黄和干地黄两个药的功能。鲜地黄苦多甘少,性质大寒,而干地黄甘多苦少,性质也没有那么凉了。 地黄这个药,之所以鲜品和干品有这么大的区别,是因为鲜的地黄就是黄白色的,或者说白色略带点黄。在晾晒过程中氧化,变成黑色。干地黄还不是真正的黑,如果经过九蒸九晒称为熟地黄,就非常的黑了。 张熙纯说地黄含铁多,容易变黑,能养血也是含铁的原因。这个解释不见得正确,但是也用猜想法涵盖了地黄的功效。 我们说地黄的几个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养血填精。这也是这三种地黄的功效总结。鲜地黄寒性最好,因此最适合清热凉血,干地黄清热差点,因此更适合养阴生津,兼有清热作用。而熟地黄经过九蒸九晒,已经变成了温性,因此更适合养血填精。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地黄的功效,地黄本身就含有这些物质,只是在不同的炮制方法中,突出了不同的作用,比如说鲜地黄就没有填精补髓的作用,而侧重清热凉血。而熟地黄就没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而侧重养血填精补髓。 这三种地黄都入血分,不管是凉血还是补血,都是入血分的,因此也有说法说地黄不入气分。 作为生地黄来说,功效归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只是我们也会了解,这是综合了鲜地黄和干地黄的作用。由于现在买不到鲜地黄,医生又懒得去野外采集,因此用干地黄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地黄还能养血,还能入肾,但是生地黄添精补髓的作用比较差了,一般不会考虑。之所以选择生地,而不是选择赤芍或者水牛角,也是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 地黄这个药能够养血,能够填精,是它的植物特性所决定的,在中药学中有一些添精补髓药,这些药各自由各自的特点,大家有时间可以留意一下。 在《本草乘雅半偈》说: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 种植一年地黄后,这份土壤十年内就不能再种地黄,种了也是“味苦形瘦”,可见地黄对于土地精气的吸收是多么的厉害。 正因为地黄的这种特点,也被列为仙品。当然了,列为仙品的是熟地黄,不是生地。一同列为仙品的还有人参、鹿茸、黄精、首乌、灵芝等药物。 我们看生地的具体作用 生地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和血分,是清营凉血、止血的要药,因此可以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导致的壮热烦渴、神昏舌绛,以及血热妄行导致的吐血衄血、崩漏下血等血色鲜红的下血证等疾病。 在这方面,用于热入营血导致的疾病鲜地黄更优,而用于出血证方面生地炭更好。 生地黄养阴生津的作用也很好,对于有湿的人使用常常会造成胖大舌。但是对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数的患者,有良好的清热生津作用,比如青蒿鳖甲汤。如果是痨瘵阴虚,骨蒸劳热,或者是肺阴亏损,虚劳干咳,咽燥咳痰,都常用到生地黄。 就看后面一条,大多是劳伤,这种劳伤,除了伤阴,还伤肾精,因此生地肯定是首选,这里面就考虑到了生地补肾养精的作用。 生地的养阴生津的作用还可以用于热病阴伤,口干咽燥,烦渴多饮等证,以及暑热阴伤,和阴虚内热导致的口渴多饮、大便干燥等证。 生地的这种养阴的作用,现在也经常被用于治疗糖尿病,特别是一型糖尿病,既表现有糖尿病的消渴症状,又表现为胰岛素依赖性和遗传特性,而先天之病在于肾,生地黄既能够清热生津,又归于肾而添精补髓,这种药物是非常好的选择。 生地的养阴血的作用,还被用于清热安胎。 在皇帝内经中,关于萎证认为是热导致,生地黄清热填髓,也是一个良药。 生地黄现在还被用于治疗紫癜和红斑狼疮性的肢体疼痛,以及抗肿瘤的研究 生地黄的药性总归是寒凉而腻,因此对于脾胃湿滞、腹满便溏、胸膈多痰的患者需要慎用。 关于生地黄的用量,我都没看到极限用量是多少,却看过用克的,如果你能够超过克,就会发现和30克用量的时候完全不同的天地。 玄参 新切的玄参根不黑,基本就是白色的,有一点点黑色,我就是找不到这样的图。药店这种黑色的玄参,是反复堆晒形成的。 玄参还有一个特点是中空,中间有一点空心,因此被认为入肺。 玄也就是黑的意思,也就是黑参。玄参还有一个名称是元参,是在康熙年间避讳玄烨而改的名字,现在已经恢复了玄参的名称。 玄参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玄参的滋阴性能和生地差不多,因此两个药经常配伍使用,比如增液汤。 玄参的清热作用说法很多,有说是凉血,有说是解毒,也有说是泻火。能说是凉血和泻火,寒性应该是够的,但是既凉血又泻火,说明这个药不是像生地那样专入血分。 《本草正义》:玄参,禀至阴之性,专主热病,味苦则泄降下行,故能治脏腑热结等证。味又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于经隧,而消散热结之痈肿。寒而不峻,润而不腻,性情与知、柏、生地近似,而较为和缓,流弊差轻。 就从这一段能够看出,玄参能清热泻火,而治脏腑热,也能凉血,治疗营血热,还能寻经络治疗热结痈肿。玄参这个药的清热效果是普遍的,而且比较和缓,不像竹叶栀子和赤芍丹皮那样凌厉。 玄参色黑,占据玄字,玄武是北方神,因此玄参也被认为是五行中水行的代表,至寒而清热,滋阴而润燥,而且具备滋养真阴而化生万物的能力,说玄参,这个参字也就是补养的含义。玄能清热是祛除邪气,参能养气血是补益正气。 因此玄参这个药还是一个效果好,不伤正气的君子药,这方面可以和生地做一个对比。 我们看玄参的具体作用 首先是治疗温病学中热入营血的病症,比如温热病入营分,身热夜甚,心烦口渴,舌绛脉数。以及温热病气血两燔的发斑发疹等病症。 再就是治疗热病伤阴,骨蒸劳嗽,咽干口渴,心烦不寐,肠燥便秘等阴伤性的疾病。以及肺肾阴伤,虚火上炎,骨蒸潮热,劳嗽咯血等病症。 第三就是肝经热盛,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肝热眼病。 还可以治疗风热上攻导致的咽喉肿痛 用于外感瘟毒,热毒壅盛导致的咽喉肿痛,痄腮喉痹,有一个很有名的方子是普济消毒饮,也有用到玄参。 还有就是用于治疗痈肿疮毒,比如四妙勇安汤。这个四妙勇安汤不仅是治疗疮痈肿毒,还是治疗癌症的一个基础方。 玄参能够治疗瘰疬痰核,也就是结核性的疾病,由此引申可以治疗淋巴结肿大。这方面的作用在古书中多有介绍,用的还很多。 关于玄参的炮制,大部分用玄参都是生用,但是在用于肠燥便秘和阴虚性的疾病的时候,为了增加养阴的作用,可以用蒸玄参,处方就是写制玄参。蒸过的玄参类似于熟地的情况,增加了养阴的作用。 另外还有酒焙法,借助酒的行气通经络作用,来治疗结核以及淋巴结肿大性的疾病。 玄参的用量,在小白鼠的实验中,最小致死剂量是每千克10.8克,折合50千克的成人,也就是克。不要超过这个剂量。 丹皮 丹皮就是牡丹的根皮。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在前面学了水牛角,清热凉血兼解痉定惊;生地和玄参清热凉血兼养阴润燥;而丹皮和赤芍则是清热凉血兼活血散瘀,更适合于血热血瘀的情况。 丹皮是牡丹的根皮,赤芍是芍药的根,这两种都是取自花的根,而且牡丹和芍药都是大型的花卉。因此丹皮和赤芍都有轻微的芳香气味,在描述上认为是味微辛。 无论是芳香气息,还是辛味,都具有行和散的作用,这就是传统所说的辛散酸收。 因此丹皮和赤芍都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或者说是凉血而不滞。 我们看丹皮的主治。首先是温病热入血分导致的发斑、吐衄等症状,这个就不多说了 然后是治疗温热病后期,阴虚发热,丹皮能够入阴分,清血热,除骨蒸,而且兼有辛散清透的作用,因此可以清透阴分伏火,是治疗无汗骨蒸的上品。 可以用于温热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骨蒸无汗,比如青蒿鳖甲汤。也可以用于肝郁血虚导致的潮热盗汗,比如丹栀逍遥散,或者是妇人阴虚血旺,月经先期,比如清经散。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阴虚,生地黄能凉血养阴,丹皮也说治疗阴分热,这个阴分的热,不是丹皮本身有养阴的作用,而是丹皮能够清阴分热,热退以后阴液自然增长。因此说丹皮是清热而使得阴生,生地是养阴而使得热退。 第二个就是无汗,丹皮有辛散的作用,因此适合无汗的热证,如果是有汗的热证,用丹皮去散就不如用生地来敛。 因此也说丹皮汗多不宜用。 第三个是血滞经闭。痛经癥瘕。这是用的丹皮的活血的作用。这方面张仲景用的就比较多,比如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汤等。 丹皮还可以用于痈疡淋浊,外伤肿痛,是发挥它凉血散瘀而外宣的作用。外痈或者内痈都可以用,比如大黄牡丹汤 丹皮还可以治疗紫癜,过敏性鼻炎,等病症,现代还用于治疗糖尿病。 作为一个清热凉血药,丹皮不仅仅是用于治疗血热性的疾病,如果热势比较轻,或者热不明显的,可以用丹皮配伍温热药,比如配伍桂枝,在癥瘕积聚方面使用的比较多。 如果是用于治疗出血性的疾病,可以用丹皮炭。 另外,有记载丹皮畏菟丝子,贝母,大黄,忌胡荽,忌蒜。只是有这么一个说法,不是还有大黄牡丹汤嘛。 丹皮的行血的作用,可以用于催生,用于治疗月经不通,当然需要是血热的类型才能使用。正因为如此,孕妇需要禁用丹皮,月经过多的也需要禁用。 但是生地和玄参就没有说孕妇禁用,特别是生地,滋肾凉血,如果是血热血燥而胎动的,用生地还很合适。 在用量方面,没有看到关于丹皮毒性的报道,但是在伤寒论的丹皮往往都是用一两或者二两,偏于低一些的数值,因此常规用丹皮如果是剂量大一些也就是用30克。当然,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下用更多。 赤芍 很多人弄不清楚赤芍和白芍的品种,我以前也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把芍药都挖出来,红的根是赤芍,白的根就是白芍? 其实赤芍和白芍不是一个品种。赤芍药主要生长在四川、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而白芍药主要生产在浙江、安徽、四川地区。 因此你可以把赤芍理解为北芍药,白芍理解为白芍药,当然我没看到这个说法 另外赤芍花瓣少,根粗糙,因此早年有些伤寒派的人看到赤芍都以为是拿到了假货 白芍的质地扎实,酸味更重,因此偏于收敛和养血。而赤芍质地疏松,苦味更重,因此偏于行血和清热 但是赤芍和白芍毕竟是一家的,因此不能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药物,还需要注意它们除了区别还有联系,还有一定的共同性。 赤芍苦涩、微酸、微寒,有清香味。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涩味其实也是酸味,赤芍也是有酸味的,只是相比于白芍而言,更偏重于苦味。 因此也可以理解为赤芍是兼具了白芍的一部分作用,而偏于凉血散瘀。 丹皮、赤芍、丹参,三个都是根,而且都有凉血散瘀的作用。这三个药在作用上比较类似,需要做一个对比。 这三个药在中药学教材中都是味苦,性微寒,归肝经,丹皮和赤芍归心经,丹皮还归肾经。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丹皮这个归肾经,是指的六味地黄丸和金龟肾气丸用了丹皮。 因此在性味归经上来说很相似 这里面我的感觉,牡丹皮更凉一些,也许是和我先天肾气弱有关系,受不了大剂量的丹皮。其次是赤芍。而丹参凉性最轻,更偏重于活血祛瘀,因此被归类于活血化瘀药。 在实际运用中,丹皮主要是用于清热凉血,用赤芍的时候凉血和祛瘀两者都会考虑,用丹参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化瘀血。 丹参作为一个参,还具有一定的补血性,化瘀不伤血,因此多被用于治疗心脏病。主要的归经还是心脏。 赤芍主要归肝经。赤芍也可以治疗其他脏的疾病的,但是在归经上主要归肝,是赤芍的偏于酸味和白芍养血柔肝的作用有关系。 而丹皮归心经主要是治疗温热病,更多的是用在肾经和下焦病,比如卵巢囊肿,阑尾炎这类的疾病。用丹皮多是灭火用,兼用它破除癥瘕的作用。 丹参的归心不是为了凉血,而是为了通血管,养心气。老年人心脏病多准备丹参片,换成牡丹皮就不合适。 因此这三个药在归经上的侧重点就不一样。 作为赤芍药的归肝,一方面是赤芍苦寒,凉血活血,能够清肝热。另一方面是赤芍偏于酸敛,能够养肝气,还能养肝血。因此赤芍药对于肝来说,既能够清肝热,凉肝血,祛邪气,又能够养肝阴肝血,敛肝气,驱邪而不伤正,是一个很好的药物。 我们看赤芍药的具体作用 首先是治疗热入营血,斑疹吐衄,然后是痈肿疮毒,目赤肿痛,再就是经闭、痛经、跌打损伤。这些大体上在讲丹皮的时候都提到过了,也是凉血药的传统作用范围。 最后还有一个热淋、血淋、热痢带血等疾病。 在这些疾病中,需要注意丹皮和赤芍的不同点。 赤芍药主要入肝经,因此可以治疗肝郁胁痛,包括比较严重的肝郁胁痛性疾病,特别是肝实证的后期,赤芍能够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比如治疗急性的肝炎,用赤芍克,丹参30克,浓煎到毫升服用,治疗急性肝炎,一个月内往往就会看到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治疗急性乳腺炎,用赤芍和甘草各50克,稍作加减,效果也非常好。 赤芍的寒凉不如丹皮,而肩负的作用太多,因此才会被选用。在使用这个药的时候,特别是对于一些急性的疾病,应该用大剂量。赤芍的效果也就是体现在大剂量。 不仅是赤芍,如果是热毒炽盛,气机郁闭,用具有清热行气血作用的其他药物,往往也都是大剂量的。 校园派体现不出这种药的优势,从教科书对于这类药物的描写就能够看得出,教科书的编撰者并不会用这些药。 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赤芍毕竟是一个化瘀血比较好的药物,因此血虚无瘀禁用。再就是这个药反藜芦。诸参辛芍叛藜芦,这句话不要忘了。 紫草 紫草,甘,咸,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紫草有一种特别的气味,而偏于润,因此还有滑肠的作用 我们看紫草的作用,用于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紫草油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作用,能够用于热毒导致的斑疹不畅或者颜色紫黯,紫草芳宣凉透,而且能够活血,因此可以治疗斑疹麻疹。 再往后看,后面就是痈疽疮疡,水火烫伤,湿疹瘙痒等情况,这些都是皮肤病。 在各家对于紫草的备注中,基本上也就是这么几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治疗皮肤类的疾病,斑疹麻疹,疮痈肿毒,水火烫伤。另一方面就是滑肠,也有说利大小便,还有说利九窍,总之是滑窍。另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治疗血热妄行的实火出血证,现在这方面基本上不用紫草,只是紫草也有这个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紫草的特点,第一是有特殊气味,或者就叫做芳香宣化的作用。第二是质润性滑,能够通利九窍。第三个就是凉血作用,能够治疗血热妄行。 因此再回头看紫草治疗斑疹的作用,性凉而芳宣,这一点类似于清热解表药,但是紫草是凉血药,在寒凉性质上要比清热解表药更凉,而且能够入血分,因此能治疗血热毒盛导致的斑疹紫黑,疹出不畅,这种情况单纯透发不足够,还需要紫草活血的作用,因此这是紫草所擅长的领域 紫草多外用,比如生肌玉红膏,紫草膏等一些药膏都很有名,属于热毒导致的皮肤科疾病,疮疡痈疽,湿疹瘙痒,水火烫伤等,都常用到紫草。 其他的比如玫瑰糠疮、扁平疣、黄水疮、牛皮癣,婴儿红臀病等,都可以用紫草 这也是紫草的一个主要用途 另外,紫草还有降血糖的作用,只是很少有人用紫草治疗糖尿病。还有人用新疆紫草避孕,效果也比较好。 紫草滑窍,还有避孕的作用,孕妇是不是需要慎用? 在用药上需要注意还有一个药叫做紫草茸,是胶蚧科动物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干燥胶质,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用于麻疹,斑疹不透,月经过多,崩漏,疮疡,湿疹,外用可治疮疡不敛,肿毒。 有的书上把紫草也称作是紫草茸,比如《小儿药证直诀》。这导致了名称的混乱,需要注意。 紫草就说这些吧。这个药内用的不多,因此我就不说最高剂量可以多少了。 下一个是槐角 槐角是槐树的果实 槐角苦、寒。归肝、大肠经。功效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槐角的实际味道还会偏一些酸涩,因此偏于收敛而能够止血。之前学过的丹皮、赤芍、紫草,都是凉血活血,而槐角就没有活血的描述 因此槐角的主治首先是各种血热的出血证,各种吧,我就不一一的说了,其中包括崩漏。 另外还有痔疮、脱肛、赤白痢疾等,肛肠类的热病。需要注意的这个赤白痢疾,刚说的紫草就是有滑窍的作用,能够滑泻,而槐角能够治疗痢疾,说明两个药在这方面是相反的作用。 槐角还可以治疗肝经的一些疾病,以及眼科的风热红肿等症状。还有乳腺增生等。槐角止血、止泻,表现出来的都是涩滞的性质,而在治疗乳腺增生上,乳腺增生是结块,因此槐角在治疗肝经疾病上能够清肝热而行肝气,散风气。这和它在其他地方的表现有所不同 槐角算是一个乡野药物,药店未必会有,但是农村就多用,我就知道用槐角腌渍做咸菜治疗胃炎的偏方。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ps/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槐角治痔疮
- 下一篇文章: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内科用药之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