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01

小蓟

甘、苦,凉。归心、肝经。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1、治九窍出血:用小蓟一握,捣汁,水半盏和顿服。如无青者,以干蓟末,冷水调三钱匕服。(《卫生易简方》)

2、治卒吐血及泻鲜血:小蓟叶,捣汁,温服。(《梅师集验方》)[1]

3、治吐血:小蓟、大蓟、侧柏叶各9g,仙鹤草、焦栀子各12g。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4、治下焦结热,尿血成淋:生地黄、小蓟根、通草、滑石、山栀仁、蒲黄(炒)、淡竹叶、当归、藕节、甘草各等分。上嚼咀,每服半两,水煎,空心服。(《济生方》小蓟饮子)

5、治崩中下血:小蓟茎叶(洗、切)研汁一盏,入地黄汁一盏,白术半两,煎减半,温服。(《纲目》引《千金要方》》)

6、治妊娠胎坠后出血不止:小蓟根叶(锉碎)、益母草(去根茎,切碎)各五两。以水三大碗,煮二味烂熟,去滓,至一大碗,将药于铜器中煎至一盏,分作二服,日内服尽。(《圣济总录》)

7、治妇人阴痒不止:小蓟,不拘多少,水煮作汤,热洗,日三用之。(《妇人良方》)

8、治一切极痛下疳:鲜小蓟、鲜地骨皮各五两。煎浓汁浸之,不三四日即愈。(《医学广笔记》)

9、治小儿浸淫疮,疼痛不可忍,发寒热:小蓟末,新水调敷,干即易。(《卫生易简方》)

10、治鼻窒、气息不通:小蓟一把。(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千金要方》)

11、治高血压:小蓟、夏枯草各15g。煎水代茶饮。(《安徽中草药》)

12、治急性肾炎、泌尿系感染、尿疼浮肿:小蓟15g,生地9g,茅根60g。水煎服。(《天津中草药》)

13、治哮喘时发,发时声如曳锯,头上汗出,口干作渴(热喘):鲜小蓟g,精猪肉g。共煮,待肉烂,去渣,吃肉喝汤。可3~5d吃1次,连用3~5次。(《江苏中医杂志》)

14、治传染性肝炎,肝肿大:鲜小蓟根60g。水煎服,10d为1疗程。(《常用中草药图谱》)

15、治青竹蛇咬伤:刺儿菜根9~15g,徐长卿3~9g。水地服。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02

地榆

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止血凉血、清热解毒、收敛止泻的作用,可治疗吐血、血痢、烧灼伤、湿疹、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大出血、便血、崩漏等疾病。

1.地榆粥:

用料:地榆20克,大米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地榆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效:可清热凉血,适用于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痔疮出血、崩漏、血痢不止及水火烫伤等。

2.地榆猪肠汤:

用料:防风、地榆、槐角各15克,猪肠1段,调味品适量。

制作:将诸药择净,猪肠洗净,纳诸药于猪肠中,放置于锅中煮熟后,去诸药,将猪肠切片,放回汤中,调味煮沸即成。

功效:可祛风止血,适用于痔疮下血。

3.地榆炒石耳:

用料:地榆克,干石耳30克,调味品适量。

制作:干石耳去杂洗净,用温水泡软,撕成大碎片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炒锅内放植物油烧至六成热,下花椒粒、石耳、食盐炒几下,速放葱花、地榆、酱油合炒至熟,放适量味精、香油,起锅即成。

功效:可清热解毒、疏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

4.沙锅地榆:

用料:地榆克,羊血块30克,泡青菜杆30克,泡大蒜瓣30克,调味品适量。

制作:泡青菜杆切成段;羊血块切成条,用沸水泡起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沙锅内放化猪油烧热,下泡青菜杆、泡大蒜瓣、生姜米炒香,加入高汤、羊血条、料酒、酱油,烧至入味时放味精、地榆等烧熟即成。

功效: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各种出血。

5.地榆三七花汤

用料:地榆克,干三七花10克,调味品适量。

制作:地榆洗净,沥干水;干三七花洗净入汤锅,加入清汤、食盐烧沸2分钟后,放入地榆,烧沸至熟,起锅放味精即成。

功效:可平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03

槐花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对吐血、尿血、痔疮出血、风热目赤有显著疗效;还可以驱虫、治咽炎。

用于制作槐花荆芥饮、槐菊茶、大黄槐花蜜饮等。由于槐花性凉,所以平常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

04

侧柏叶

苦、涩、寒;归肺、肝、脾经。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1、头发不生:侧柏叶阴干,作末。和麻油涂之。(《孙真人食忌》)

2、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咽干口燥,舌绛脉数:生地黄、生侧柏叶、生艾叶、生荷叶。(《妇人良方》四生丸)

3、治吐血不止: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柏叶汤)

05

白茅根

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吐血,尿血,热淋,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咳嗽。

穴位

01

太溪

足少阴肾经。

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1.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肾虚性五官病证;

2.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3.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4.气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

5.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6.失眠、健忘等肾精不足证。

02

大钟

足少阴肾经。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处。

咳血,腰脊强痛,痴呆,嗜卧,月经不调,足跟痛。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癔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淋病;其它: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狭窄,便秘,疟疾。

03

照海

足少阴肾经。

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04

复溜

足少阴肾经。

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1.水肿,腹胀;

2.盗汗,身热无汗;

3.肠鸣,泄泻;

4.足痿,腰脊强痛。

05

俞府

足少阴肾经。

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1.咳嗽,气喘,胸痛;

2.呕吐,不嗜食。

图文编辑

格物学社学术创新部图文排版

王景瑶图文审核

曹津宁责任审核

格物学社信息部

长中大格物学社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最好
关爱白癜风儿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lan.com/hjps/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