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素有“药都”美誉,不但有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而且有流传了千年之久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禹州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以其历史的悠久、制作的精细、内涵的丰富,成为今年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四大九蒸货(九蒸九晒大熟地、九蒸九晒黄精、九蒸九晒槐角、九蒸九晒何首乌)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九制法炮制的熟地黄颇有盛誉。

  禹州中药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据记载,唐代时“药王”孙思邈曾长期在禹州采药行医,明代禹州的中药材炮制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地方特色。而独特的“九蒸九晒”中药炮制工艺,更是百年来禹州的骄傲。

  禹州熟地黄始于药王孙思邈。清朝宣统三年(年),禹州赵隆太中药堂生产的“赵隆太熟地黄”在德国柏林“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引起巨大轰动。被列为清宫贡品。国内行家都称为“隆熟地”。可惜的是,这一独特技艺却在1956年左右逐渐失传。

  目前国内一般采用闷法一次蒸制熟地黄,存在蒸不透、色泽、口感、疗效、质量差、容易腻胃等缺陷。禹州传统九制法制熟地黄,克服了闷法一次蒸制熟地黄的工艺和质量缺陷,既达到“黑如漆、亮如油、甜如饴”古法炮制要求,又克服了普通熟地黄的腻性,增加了健胃消食功能,满足了现代中医临床和人们补益保健的需要。

  “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灵”,不甘让传统中药炮制技艺就此埋没,1997年起,朱清山开始研究复原“九蒸九晒”技艺。经过10年的反复试验,2007年,朱清山终于成功复原了古法九蒸九晒熟地黄。

  “这种熟地黄要精选上品淮地黄,经精制、浸泡后,用铜锅、铜笼蒸九遍再晒九遍,总共经过80道工序,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朱清山说。

  对传统的传承不仅在于复原,更在于创新。朱清山在制药时还创制了更精密的炮制方法,经过他炮制的地黄,可谓“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真正达到了古书上记载的熟地黄标准。

  如今,朱清山在老家朱阁镇办了药厂,专门从事中药炮制和研究。经过朱清山炮制的九蒸九晒熟地黄、九蒸九晒黄精等中药制品,代表了禹州炮制技艺的最高水平。2009年,朱清山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内容来源:中国禹州网

编辑策划:金银龙崔夏爽

推广

赞赏

长按







































白殿疯病
昆明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lan.com/hjps/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