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十二
三宋以后的历代重扩建(2、) 5、明嘉靖年间(—),壮侯裔孙第45世光禄寺少卿史后、第46世太仆寺少卿史际父子重修围墙,建筑石墙丈(先由第45世孙经历史京建造了普通围墙,后史后、史际父子改建为石墙丈,最后又由史际为之增高)。 6、自明正德初年(—)重扩建以后,至万历四十一二年壬子癸丑(、)时,又经过了一百年时间,“庙复颓落矣”。这时正值46世史世申(字子西,号鹤癯)自浙江嵊县县丞卸职归里,看到祖庙如此颓落,便“亟议鼎新”,得到47世史仁瑞(字元甫,号印溪)、史龙瑞(字翔甫,号霖宇)、史宣政(字正甫,号顺庵)、48世史孟麟(字际明,号玉池)的一致赞同。夏庄支、义庄支、瓜渚支、千口支、蒋墅支、观巷支的广大宗亲也都积极支持,一起捐资,协助赞襄。于是在明正德初年重扩建的基础上,“先后寝,次正殿,次东、西楼及仪门,先后告竣。其规模闳敞,造作密致,又非复会昌、元统之旧矣”,①只是将左、右廊坊“彰德”和“报功”祠改建为东、西楼房。 7、然而,明万历壬子癸丑年(、)那次只是进行局部修建,主要修建了正殿、后寝,东、西楼“彰德”“报功”祠和仪门,其他依旧是明正德初年时的建筑,至清康熙二至六年的癸卯、丁未(—)年间,已经多年了。三侯祠、五侯祠、萃英堂“或废毁无存,或庳隘弗称;且西庑以十楹,而东庑止七楹”。仪门(一作戟门)依旧是万历初年的建筑,有三楹,而大门只有一楹,“多寡不类”。其时48世史忠愫(字贞卿)主持庙祀,适逢其侄史燧由岭东分守惠潮道告归(史燧,清顺治六年进士,历任广东驿传兵巡道、署理广东按察使、南赣兵备道、浙西兵巡道、陇右分守道、武德兵备道、岭东分守惠潮道),见此情景,遂提倡重修祖庙,得到史忠愫与众族人的一致响应支持,于是“相与鸠工庀材”,资金则取之于祭田。史燧并捐出祖产22亩作祭田。从康熙二年()至康熙六年(),经过四五年的努力,“拮据劳瘁,殚竭心力”,终于完成了史氏祖庙一批建筑群的更新,“莫不易朴陋而进以高明,由荒落而至于完美”②。 8、乾隆年间的两次复建。自康熙六年重建以后,至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又历经一百多年,各项建筑坍塌日增,急需重建。汉壮侯各支后裔入庙祭祀时,“目击祠宇倾圮”,也均“不胜浩叹”。可祠庙常年经费入不敷出,“经理者束手无策,莫可如何”。主祭人员遂乘此机会,召开参与祭祀的通族会议,商议办法。通族宗亲一致赞同重建,至于经费问题,则按万历壬子、癸丑年(、)办法,由各支共同出资,得到各支一致赞同,踊跃捐资。至次年十月,资金逐渐凑齐,遂动工先建东、西二楼,越四十日而二楼建成,年底又竖起了两座牌坊。乾隆四十年()春开始,先后整修了大殿、三侯祠、五侯祠、海岳堂、仪门、头门、萃英堂、东三间等等。“统计四月而陆续告竣,此亦可谓难于图始,易于观成者矣”③。参与其事者共有史演元、史起鸣、史璠、史琎、史士洪、史重高、史植槐、史翼麟、史超壑、史廷进、史东山、史载铭、史昆等十三人。协理则有史怀仁、史素昌、史超岩、史启周、史守栻、史他山等人。 然而,当这些工程陆续完成后,经费已经告罄,可外面的四百丈石墙亦已倾圮,亦须复建。于是大家经过会议,决定以捐谷升息的办法,筹集修建庙墙的资金。经过三年的努力,埭头共捐得元谷39石,银两三钱四分三厘。至乾隆五十六年(),夏庄又捐得银两,加上埭头捐过的生息银和原捐银,足以复建庙墙。至次年四百丈庙墙一举建成,还有余谷没有用完,乃以余谷继续存入义仓生息,以备荒歉之用。 9、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重建。史侯祠自史茅初建以来,至清朝中期的一千五六百年时间中,历经十几次的重扩建,已经成为一片规模宏伟的建筑群,不仅是江南第一大祠,而且在全国也是佼佼者。可是如此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在年太平军进占溧阳后,史氏宗亲四散逃难,史侯祠被破坏殆尽,成为了一片废墟。待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史氏宗亲们逃难回来,目睹这一片废墟,莫不涕泪横流。可是刚刚经过战争灾难,家产已荡然无存,度日都已十分艰难,物力艰巨,虽有复建的雄心,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慢慢来。经过三四年的恢复,到清同治六年丁卯(),史氏宗亲们根据物力财力,开始先易后难逐步重建复建。当年 就先拣工程较小易建的蘋藻所、神库、牲房、后寝土楼先行动工建复,重建后的蘋藻所为前后两进六间。清光绪五年己卯(),史致仁(静山)由山东费县知县任上卸职归来,进史侯祠祭祖时,目睹这一片废墟,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出资,修复了大门和戟门(亦作仪门)三间。大门即汉溧阳壮侯史公庙门,用大圆石碅装置而成,门前左右置有石磴、上马石各一。 戟门即敕赐显惠庙门,三门并列。中门用大圆石碅装置,左右二门悬有钟、鼓。同年,埭头、夏庄两支重建了萃英堂三间,门用方石碅成。清光绪八年壬午()重建了萃涣堂,原为三间,明万历年间重建时扩为四间,这次重建时又扩建了一间,为五间,内立有29人题名的祭田碑记。 ①②(清)史燧:《重修始祖汉司空溧阳侯庙记》,埭夏支《史氏宗谱》卷14,年。 ③(清)陆鸿渐:《重修溧阳侯庙记》,埭夏支《史氏宗谱》卷14,年。 及至19世纪末,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又经过了三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史氏广大宗亲渐有全面复建之议。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春祭时,埭头各宗长首先倡议“捐资复建”,若捐资不济,“则清收历世应进神主之牌资益之”,经与各支会商,“众谋佥同”①。乃议决从这年八月开始共同捐资出力,鸠工抡材,复建侯庙,先正殿,次三侯祠、五侯祠,再东、西两廊,节烈祠,次第兴工,相继规复,至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冬,各项建筑相继落成,其布局由南向北大致如下: 首先是灵济公神道石坊,始建于宋大观元年丁亥(),由宋溧阳知县李亘和史崇裔孙萧山县令史三友创建,后屡毁屡建,矗立于河西村神道巷巷口。神道宽4丈。神道之北弓(一弓5尺,总65丈),有一桥曰“飞桥”。飞桥之北36弓1尺(18.1丈)处又一石坊,为溧阳侯祠墓石坊。石坊左南有龙爪槐一棵。龙抓槐是国槐的芽变品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树冠枝条如龙爪一般四散下垂,犹如伞盖,非常优美,极具观赏价值。右南为一株栝柏,又称桧柏,俗称子孙栢,亦为观赏常绿灌木,高可丈余。据说龙抓槐和栝柏均千年旧物,夭矫奇古。坊之东、西各百步外有石华表各一。石坊之北神道两侧有二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夹道而立。两侧开阔处各有水池一。 神道北端为大门三间,门额横匾为“汉溧阳壮侯史公庙”,门联两副,其一为:“爵锡五代扶炎汉;庙食千秋镇溧阳。”其二:“济北家声旧;洮南庙貌新。” 门后为联登桥,桥上有石栏。桥原在大门之南,明嘉靖十九年庚子(),史崇裔孙史京重建时,与大门易位在北。 联登桥之北为灵雨坊,因宋徽宗崇宁五年丙戌()溧阳久旱不雨,知县李亘到史侯祠祷雨灵验,上报朝廷敕赐史侯祠为显惠庙,晋爵汉溧阳壮侯史崇为灵济公,后又在大门之北建此坊曰“灵雨坊”,为四根花岗岩石柱牌楼建筑。四根石柱高4.9米,宽0.5米。石柱上有一副阴刻篆体联语古朴雅致,曰:“汉庭爵土分封远;宋室龙章锡号新。” 灵雨坊之左为萃英堂三间,另成一院落,院门用方石碅成,有门联一副:“千秋俎豆传家乘;奕世衣冠属本枝。”灵雨坊之右为萃涣堂五间,也另成一院落,院门亦用方石碅成。萃涣堂原亦三间,后次第扩建为五间。内竖乾隆五十年乙巳()53世孙史琎所撰《萃涣堂祭田碑记》题名者29人。萃涣堂之西为蘋藻所,前后两进,再西则为牲房。 灵雨坊之北20弓(10丈)便为戟门,亦称仪门,门额为宋敷文阁待制宜兴蒋灿(一作蒋璨)所书“敕赐显惠庙”五字,原为三间,请光绪五年己卯()重建时辟为三门。中门为通道,用大圆石碅装置,左右分别悬钟、鼓,钟为光绪庚子年()所铸,重斤,阶前置二石鼓。门外左右原分别立有雍正八年()重建史侯祠庙碑和道光五年丹徒张颉云所撰《补入神主碑》。门内左右则原分别立有明正德五年庚午()三山林瀚所撰《祭田碑记》,背后并镌有溧阳侯庙墓分布图,和明崇祯七年()渤海王公弼所撰《祭田碑记》。这时则分别在门内左右两侧立有清雍正八年()和清光绪三十一年()的重建史侯祠碑。 ①清)史廷卫:《重建侯庙碑记》,埭夏支《史氏宗谱》卷14,年。 戟门之东为汲古书屋四间(原为三间,清乾隆四十年乙未即改作四间),其中西一间有井一口,即汲古泉,为祠内三泉之一,井栏石上镌有“汲古泉”三字。东三间即汲古书屋,有门联一副:礼乐四时隆庙貌;文章千载在沧州。 戟门之西为节烈祠,原为明万历二年甲寅()所建之敞厅三间,乾隆四十年乙未()改建为节烈祠,安置族中已故之节孝妇女牌位。 戟门之北为正院。正院中均以青石铺地。正中南北为甬道,甬道之北为拜台,由甬道拾级而上,为主祭长主持祭祀领祭之台,犹如现今之主席台。拜台为横向长方形高台,高1尺,南北宽5弓(2.5丈),东西长8弓8尺(4.8丈)。台下甬道两侧为春、秋两次祭祀之时史氏广大族人祭拜行礼之所。中间隙地植有翠柏数株,苍劲挺拔,生气勃勃。 拜台北上为正殿,上悬一横匾,上书“庙貌重新”四字,为明崇祯六年裔孙史余道书建。内正中供奉汉溧阳壮侯史公祖像,左右两侧为配享的史氏四位祖先,其中左侧西向神龛供奉三世祖溧阳侯史茅神像、18世祖唐祭酒史仲谟神像;右侧东向神龛供奉13世祖山阴侯史宪神像、21世祖唐宰相左纳言史务滋神像。左右则为左昭右穆两神龛,分别供奉史氏历代贤达的祖先牌位。大殿宽11弓2尺(5.7丈),进深8弓(4丈),高3.36丈。外有门联二副,其一为:“庙貌溯千秋,指顾间湖山襟带,堂构即万年轮奂,应与左碑俱远;汉封累七叶,先后代圭俎蝉联,箕裘虽百世琬琰,犹同郑谱共传。”其二:“立礼成乐系侯国羽仪,克遵前宪而表燕贻,行见声容益盛;砺山带河是汉廷旧物,愿修明德以馨椒荐,会观汤沐维新。”(为史崇后裔第50世史飏廷撰书)。内有前后两副柱联,其中前步柱联为溧阳知县洪尔振所撰书,曰:“丰碣纪元勋,千百年海嶽堂高,一片灵光岿宇宙;佳城绵旷代,数十里洮湖波静,万家灯火聚云礽。”后步柱联为史崇后裔第57世史廷卫所撰书:“有陵东峙,洮水西环,纵观旷野平原,维此地得湖山秀气;读祭酒丰碑,纳言懿训,回溯祖功宗德,问何时再铭哲挺生。” 殿前原有一石炉,明万历五年()易为铁炉,重斤,然毁于同治庚申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现石质炉座尚存,丢弃在院内(今埭头中学内)。 正院殿前左侧西向者原为左廊七间,明万历年间改建为楼房,辟为彰德、尚贤二祠,这时重建为平房七间,其中彰德、尚贤二祠各居北、南三间,中间一间为存储宗器之所。檐下北立清康熙六年丁未()裔孙史燧所撰《修庙碑》,南立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陆鸿绣所撰《修庙碑》。殿前右侧坐西东向者为右廊,明万历年间改建为楼房十间,这时也重建为七间平房,分为报功、褒义二祠,各占北、南三间,中间一间也作为宗器存放所。这里原藏宋崇宁六年()溧阳知县李亘所撰《显惠庙碑记》,这时已移至廊北空地。檐下北立请光绪三十一年()57世史廷卫所撰《合族重建祖侯庙碑记》,南立清道光三年()53世史家骢所撰《重修庙墙碑》和道光五年()《公立捐助碑》。 正殿院落西南隅为神库。 正殿之后为后寝,中有台阶拾级而上,共有七级。后寝共有五间,正中一间供奉祖像与夫人凌氏神像以及四位配享的祖先神像。上悬宋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所书“海嶽堂”匾额,有门联一副:“庙貌更新,百里湖山增物色;松楸拂郁,九重雨露荫孙枝。”两边则隔为夹室。 后寝之左为三侯祠三间,辟为另一院落,供奉史崇的尊祖父史玄、祖父史恁、父亲史习三位平台侯,由正殿之左入,内储史学《侯祠八咏》诗石刻。后寝之右为五侯祠三间,辟为另一院落,从正殿之右入,供奉史崇的五位子孙:二世祖溧阳侯史灏、四世祖溧阳侯史洽、五世祖溧阳侯史泽、六世祖改封兰山侯史铉和七世祖兰山侯史藻。内储唐东阁祭酒史仲谟重立汉左雄撰《汉司空溧阳壮侯史公神道碑颂》,这时已改为《汉司空溧阳侯史公庙碑》,并储有宋大观元年()正月初八赐显惠庙敕黄、宋徽宗政和六年(6)四月初十封灵济公诰,以及若干咏庙诗。 原史侯祠近代平面示意图 后寝之后为祖侯与夫人凌氏合葬墓。墓前有汉溧阳侯史公墓碑,墓碑背面阴镌汉溧阳侯史崇家世。 另,史侯祠东南角墙内有团塘一,西墙内有团塘一,长塘一;西北隅附有圣王庙。 这就是近代史侯祠最后的布局,具体见《史侯祠近代平面示意图》。 原祖侯墓东有万松亭,墓西有洗心亭。萃英堂东有象贤亭,萃英堂西有三节堂(原祭祀烈妇史善贞、孝子史以辰、忠臣史源祖孙三代,这时史善贞已移祀节烈祠,史以辰、史源则移祀彰德祠),萃涣堂西有海岳堂,这时均已久废无存。 往期回看: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一)、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二)、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三)、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四)、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五)、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六)、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七)、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八)、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九)、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十)、 《溧阳史侯祠志》史全生著(十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zyhj/9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群里的知心老师说ldquo每一篇都很
- 下一篇文章: 千金不卖的痔疮偏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