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HeCreativeWriting

黄河文创

与您同行

(总第期)

失落的村庄

文/乔彦召

洛阳小浪底风景区内的寺院坡张胡沟村,是我的老家。

  这个不大的村庄上有二十几户人家,从岭上乔庄村移居该村的乔姓人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了二百一十四年,传承了十几代人,繁衍后代一百多人。

  这个村子的四周,群山环抱,绿树葱茏,东西两条河流环村而过,在村西交汇,形成一个大水库。昼夜流淌不息的河水,给这个原本偏僻闭塞的小村庄,增添了无限的钟灵毓秀之气。一年四季,丰沛的河水,浇灌着这里的一百多亩庄稼地。从古之今,一直都是远近有名的富庶小山村。

  十几座四合院,呈"c"字形分布。晚清善人八爷府邸前的那棵古槐树,数人难以合围,粗糙的树干微微向南倾斜,形成庞大的树冠。接近地面近两米处有一巴掌大的树洞,好像赤脚大仙的肚脐眼,满身的皱皮,倾斜的树干,像是佝偻驼背,饱经风霜的老人,彰显着他的古老与沧桑。

  中央美术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美术系的学生们,十人一组,八人一群,在大槐树下,支起画架,速写人物造型,建筑风貌,山水风格,动物活动状态,阵阵欢歌笑语充塞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同学们把这里的一草一木刻画的活灵活现,其艺术美感耀然纸上,充斥画卷。

  百花齐放的春季,古树上总会萌发出粒粒翠芽,随时间推移,叶子渐大,村民们都喜欢捋上一把嫩叶配上小米熬粥,熬出的米粥不但粘稠适中,而且还清爽可口,还具有清热败火之功效,那芳香四溢的味道,轻轻抿上一口,慢慢细品,定能让你回味无穷,久久难忘。看起来不起眼的槐树叶,确确实实成了家家户户的最爱。

  炎热的夏季,大树下,成了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闻听树上众蝉齐鸣,那阵势好像是阵容庞大的乐团,倾情演唱。大树下沐浴着阵阵清风的人们,顿感暑热全消,惬意无比。婶子、大娘,姐姐妹妹们,围坐在树荫下,专心的纳着鞋底,精心的做着布鞋。说方不方说园不园的石桌、石凳前,坐着几摊打牌的男人,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谈论名人轶闻,周边趣事。小猫小狗悠闲自在的在人前迈着小步,河水里游泳的大白鹅,看到远处走来的陌生人,伸着脖子“啊,啊”的叫着。

  一阵“拨浪浪,拨浪浪”的鼓响,邻村卖针头线脑的货郎,迈着轻盈的步伐,肩上的担子上下挥动,径直在人群前停下。在盖着玻璃的货箱内,有顶针,头绳,皮筋,钢针之类货物,还有诱人的七彩糖豆,五彩的丝线,白糖,青盐,碱面等生活用品。又一轮拨浪鼓响起,货郎开始大声吆喝,“婶子,大娘快来看了,有不生锈钢针,绑头绳,青盐、红糖,老碱面,有钱掏钱,没钱鸡蛋换。”全村的人们买回心仪货物。大家目送货郎远去。末了,村里的一群狗狂叫着把他送出村外,小村这才恢复平静。

河边皂荚树上的车轮大钟,好像是全村人的指挥棒,冲锋号,它总是准时准点敲响人们的忙碌,村民各自带上农具,向分好的地块迈进,开始了下午的劳作。我们也到了背上书包上学校的时间了。

  下午放学进村,看到几个年老的爷爷坐在靠墙的太阳地,懒洋洋的晒着太阳,口中叼着旱烟袋,吧嗒吧嗒抽着自种的旱烟,每人跟前放着自己的拐杖,个别老人挪动着笨拙的身体,颤巍巍的走动,去给牛羊添草加料;有的老奶奶迈着尖尖的小脚,挥动着大扫帚,专心致志的清扫着自家门前地面。他们也不知聊道啥开心事,笑的前俯后仰,个个露出黑洞洞的没牙的嘴巴。“说的啥开心事,让我们也乐一乐?”“不告诉你!小孩懂啥?别打听,也别问。”碰了一鼻子灰的我们,笑着说了句“好好好,你们还怪神秘的,我不问了”。

  当看到公共食堂跟前的那棵大槐树时,笑着问到,“你们几个和古槐树相比谁的年纪大?”冷不丁的一问,几个老爷爷,多了几分诧异,一时不知怎样回答。尔后,相视一笑,面面相觑,最后还是辈分最高的老爷爷发话了。

  我十来岁的时候,也问过我爷爷同样话题,他们也说不清啥时候有这古槐树。不过,我记得离这棵不远处还有一棵,比这棵大的多,还要粗的多。曾记得,三十多年前的一天中午,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特大的暴雨过后,从家里出来一看,古槐树拦腰折断,只剩离地面不足两米多高树干,到现在几十年了,而今,早踪迹难觅了。当时这棵还笔直的生长着,如今有点弯了,像我们这群老不中用了。

  看到他们讲的伤感,我不失时机劝道“你们和这古槐,都是咱村的宝贝。”

放学回来,写完作业,闲来没事,我们齐聚在古槐下,摔泥炮,打面包,推桶箍,打陀螺,妹妹们忙着抓石子,踢毽子,玩起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几个老人投来羡慕的眼光,口中喃喃自语道“还是小孩好呀!活泼、开心、阳光,年轻真好!”

转眼到了秋季,那随处可见的柿子树,散落在村庄的沟沟坎坎,田间地头,沟壑渠边,待到红叶落尽,空留一树果子,高高挂在枝头,个个红如火,黄似桔。村民们在架子车上套上耕牛,一个个摘下,一车车拉回,堆满了院落。黄橙橙的玉米,沉甸甸的谷穗,新鲜的红薯,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也充实着农人内心的丰盈。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心里隐藏着丰收的喜悦。

漫山遍野的山菊花,竞相怒放,随风摇拽,知名不知名的花儿都不甘落后,前来添姿增彩,竞现秋色神韵。山水之间,村落婉约,美轮美奂。

村民忙着收获庄稼,无心欣赏这人在画中游,村在景中生的美丽,只有我们这些小孩才能感受到这个季节的醉美家乡,诗意境界,画卷人生。

  过了立冬季节,天气一天天的变凉,呼啸北风渐渐刮起,经历了酷霜的洗礼与袭击,树上的树叶全部变得金黄,一片片扑簌簌的从高空落下。串串槐角撒落满地,村民小心翼翼的一个个捡起,蒸了晒,晒了蒸,制成天然的槐角茶,泡出的茶水血红血红的,散发着槐米的清香,包含着茶的滋味,胜过茶庄内上等好茶叶的味道。老人讲,这茶有清热解毒,消暑败火之功效,还可治便血,痔疮之类疾病。在物质缺乏年代,在买不来茶叶的情况下,它既是免费茶叶又是地道药材,因为它经济、方便、实惠,所以成了村民的最爱,也是大自然无私赐给全村人的馈赠品。

  出外求学、求职、创业几十年不曾与家乡联系,近期回到久违的家乡,看到村上的村民们早已移居县城居住,人走家空,户户铁将军把门,柴草遮路径,蒿柴齐人深。千年古槐,仅剩不足两米枯死的树干。十几座明清古宅,在凛冽秋风中矗立,顶着凛冽的寒风在瑟瑟发抖,房顶上的青瓦摇摇欲坠,风化干裂的土坯房上的泥土,已块块脱落,像似饱经沧桑老人的脸庞,向人们诉说他的前世今生。青墨色的房顶上,露出无数个坍塌的黑洞,料姜围墙也没躲过如此厄运,坍塌成了残埂断墙,家家户户似若命根的石磨,石碾,石牛槽散落在草丛中,全村仅有一个的石对臼也滚落沟的半沿,户户赖以生存的土窑洞,或坍塌或开裂成庞大的口子,变成危房,如今无法居住。各家场头的石头磙子隐藏在深草里,磙框散落在地,生出好些木耳,盛装粮食的缸缸台台碎成满地瓷片,家家的干柴垛上生出厚厚的灰尘。看到生生相惜的家乡,如此没落破败,忍不住伤心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心刀绞一样的痛。

  “该回程了,孙子要放学了,别误了接孙子放学。”妻的提醒,把我拉回了现实,抬腕看了看表,已是下午三点半。迈着灌铅一样的双腿,来到车前,启动汽车,离开伤心的家乡。小车沿盘旋公路来到村南岭头,我熄火下车。回头再看看熟悉的家乡,找不到半点往日辉煌,半点乡土气息,再也见不到那宏大的劳动场面,山村的那点灵气全部消失殆尽。猛然发现四周的山上,不知何时生出好几百棵柏树,装扮荒凉的家乡。

  此时,天空飘过几朵白白的云。一群喜鹊无忧无虑的在大古堆的古柏上追逐嬉闹。引黄口前的蓄水池内碧波荡漾,一座座今式建筑格外耀眼。孟西灌渠内清水缓缓流动。引黄入洛口内水声如钟,一泓清流滋养古都洛阳城的民众。

  回程时发现,几十辆小轿车停在路边,一辆豪华大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上前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

  技术人员正拿着厚厚的图纸,耐心的给领导讲解山区规划蓝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发和利用,正在按部就班地实施着。

  回家的路上,顿感一股暖流温暖全身,希望各个项目早日建成,使沉寂多年的古老村落恢复往日的辉煌,不再失落。

作者简介:

乔彦召,男,洛阳孟津人。乡村医生,乡村文化传承与传播者,酷爱写作。

投稿须知

请自附题图、插图、封面、宣传语。

请用word,标明体裁、作者简介、联系方式。

赞赏金在刊文一月后全额发给作者。忌一稿多投。

邮箱:huanghewenyou

.







































北京看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
中成药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zyhj/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