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Diyu

  《神农本草经》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或长叶地榆(S.officinalisL.var.longifolia(Bert.)YuetLi)的根。前者产于我国南北各地,后者习称“绵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性能: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

  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用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如约营煎(《景岳全书》);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女科要旨》)。

  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2.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或配黄连、冰片研末调敷;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或用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石膏、枯矾研末外掺患处;本品清热凉血,又能解毒消肿,用治疮疡痈肿,无论成脓与否均可运用。

  若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地榆煎汁浸洗,或湿敷患处;若已成脓者,可用单味鲜地榆叶,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捣烂外敷局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乳庢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2.《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痈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3.《本草正》:“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消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地榆根部含有地榆苷Ⅰ、Ⅱ、A、B、E等及酚酸类性化合物,尚含少量维生素A。止血主要成分为鞣质。

  2.药理作用:地榆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生地榆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地榆炭;实验表明,地榆制剂对烧伤、烫伤及伤口的愈合有明显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且药物在创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收敛作用,可减少皮肤擦伤,防止感染,有利于防止烧、烫伤早期休克和减少死亡发生率。

  体外实验表明,地榆水煎剂对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及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作用较强。

  3.临床研究:用地榆30g,醋适量。以醋煎地榆,放置一夜,次晨温服之,每日1剂。治疗崩漏43例,总有效率为95%(《山东中医杂志》,,3:53);用地榆、艾叶各10~30g,大黄6g(后下),煎服,每日1剂,3~7天为1疗程。

  治疗菌痢80例,总有效率为96.3%(《湖北中医杂志》,,4:32);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伤寒、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肛裂、烫伤等。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药方和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擅用。

中药治胃病效果好

中药治胃病,具有治疗与调理双层作用。其独到组方能够直击病灶,驱除病气。中药天然成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能修复破损的胃粘膜,消除胃病反复发作根源,因而复发率低,疗效持久。(咨询)

医院纯中药治疗老胃病,三重功效三步治胃病,凭借治、养、调三位一体确切的疗效,针对胃肠病治疗难度大、康复时间长、容易复发等几大难题,对症治疗,深层治疗,用品牌保障品质,用品质提升价值,精心护好每一“胃”,造福众多饱受胃病折磨的患者,深得广大胃病患者信赖。是治疗老胃病难得的古方良药。

24小时咨询热线∣

长按,识别







































北京正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elanlan.com/zyhj/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