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有个村了不得,村民是唐宋八大家苏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http://www.paisufa.com/m/建安区苏桥镇有座出名的村庄村里的苏姓人家是苏洵的后代家家户户墙面上写着“三苏”作品7月15日一早,记者出发前往建安区苏桥镇北村社区。记者从市区出发,半个小时不到,便来到了苏桥镇,向北穿过南村,就到了北村苏氏文化的大牌匾处。南村和北村以一棵老槐树为界。苏姓占北村人口的98%以上,南村姓氏较多。“咱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叫苏继欧路。苏继欧是我们这一支苏氏中有名望的历史人物。他官至明朝吏部考功司郎中。”退休老教师苏根庆成了记者一行的导游。今年75岁的苏根庆,曾担任苏桥镇第二中学的校长,退休后着手发掘北村苏氏文化。记者走在北村社区的路上,看到家家户户的墙上都题写着“三苏”的作品。诗词掩映在绿植中,颇有些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韵味。“我们北村社区的苏姓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老祖宗。苏洵的儿子苏辙晚年曾在许昌西湖讲学,在我们这儿居住过。”苏根庆介绍,苏辙八世孙苏英随军南下时,在北村落户并定居,从此苏氏在北村开枝散叶。苏英的后代在北村又生活了多年。苏英八世孙苏继欧进士及第,任明朝吏部考功司郎中,后得罪魏忠贤,被贬官为民,并被害死在北村的老家。记者往北村社区的西北方向走,来到75岁的苏水坤家。他的院子里有一件宝贝。“欢迎来参观,这块石头可是我们村的‘镇村之宝’。”苏水坤一边介绍,一边启动自动浇水设备,为这块造型奇特的太湖石浇水降温。这块太湖石,高2.5米,相传是苏辙在西湖讲学之时所得。他认识这是太湖石,因而喜出望外,置于家中花园。历代苏氏子孙,一直保护着这块太湖石。苏继欧为守护老祖宗遗物,精心配置石基,雕有麒麟等异兽。“我小时候,这块石头就在我家院子里放着。我和我的后辈都会精心照顾它。”苏水坤告诉记者。苏家太湖石在苏家人的守护下,巍然屹立,象征着苏家人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精神风貌。“省内荥阳、太康甚至湖北等地的苏氏后人来北村社区寻根,都会参观这块太湖石。这也成为苏氏后人的精神寄托。”苏根庆说。一间特制的玻璃房子建在北村社区文化广场的东侧,被称为“苏氏文化屋”。这里展示的资料记载着北村老祖宗的故事。苏氏族谱记载着苏氏一族的兴旺和变迁,足有10卷,至今仍在延续。百余字的苏氏家训源自何人已不可考,但“勿论人短、莫矜自长、温文尔雅、恭谦礼让”等话语,激励着苏氏后人拼搏向上。如今,北村人靠着做土建、装修的手艺,盖的房子一间比一间气派。该村比城里还漂亮,家家户户的院子堪比当年苏辙的花园。“北村社区的苏家人都是一家人。我是苏洵第29世孙,现在村里最小的已经是苏洵33世孙了。”苏根庆说,“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传承下去,让后辈知道老祖宗的故事。这样他们有了根,以后不管去哪里,都是苏氏的优秀子孙。”党支部书记苏景昌说:“我是北村社区的一员,因此,我把北村社区当成我的一个大家庭,哪儿不好,我就往哪儿使劲。总之,想把这个大家庭治理好,就要上下一条心,为老百姓做点儿实事。这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能把北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是我一生的愿望。”在乡村振兴中守住文化之根北村一直都很出名,以前是因为脏、乱、差,现在是因为美丽乡村建设。苏景昌是一位退伍老兵,转业工作退休后回到家乡接受了一个重要任务:带领社区居民富起来。苏景昌秉承在部队时的作风,首先改变社区干部的思想认识,带领社区干部做到三个在先:吃亏在先、吃苦在先、奉献在先。村部原来是个茅草房,他就自掏腰包建了一个像样的村部;为解决社区常年干旱问题,他又发动干部出钱购买变压器,让社区居民用水泵浇地。当别的村都因为干旱而减产的时候,北村的粮食却是大丰收;北村的地是黑土地,肥沃、黏性强,一到下雨天,居民无法行走,连娶媳妇都得看天气。年,苏景昌开始张罗给村里修路,柏油路通到各家各户。苏景昌为了让居民解放双手再就业,带领大家把耕地承包给新型合作社。大部分居民外出打工,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居民的生活环境好了,日子富裕起来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为了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苏景昌带领社区干部把社区占地0多平方米的垃圾坑填满,建了一个集健身场、文化大舞台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北村社区居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做一个骄傲的北村人!”这成为每一位居民最大的心愿。苏景昌给北村社区绘制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把北村社区建成“河南省种子发展基地”;利用北村的“苏氏文化”,打造文化旅游村,让老百姓都富起来。(来源许昌日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zyhj/12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评价一级棒的正能量语录,不看是你的损失
- 下一篇文章: 刘禹锡秋天风景独好唐诗宋词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