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行在路上,闻香,仰首,忽见几串白花挂枝头,淡淡欣喜上心头,又是一年刺槐花开。城乡交接地,路边有人热卖刺槐花,五块钱一斤,购买者的队伍排成了长龙,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不热闹。卖花的人还竖着一个展牌,上面图文并茂,一簇簇娇艳的洁白洋槐花甚是喜人配着文字介绍:槐花性苦、微寒。归肝、大肠经。槐花有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的作用。槐花炒香可以治疗急性的喉炎,《本草纲目》曾记载可以治疗失音……等等云云。其实,这里有个误区。售卖者手里拿着的是洋槐花,但嘴里念叨的槐花,殊不知槐花和洋槐花不是一物,不可混为一谈。槐花又称国槐花、中华槐花,来源于豆科植物槐树的花,原产于我国本土。槐树最早记录在《山海经》,在很多史书和诗歌中都能见到槐树的影子。唐代诗人白居易多次借槐花抒情: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诗歌借夏季盛开的国槐花,表达了诗人安适而略带伤感的凄美心境。槐花未开的花蕾叫做“槐米”,开花后结的果实叫做“槐角”槐花本身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槐蕊”,三者都可以入药。槐角清凉止血特别对痔疮出血有奇效。槐米可以治疗头晕目眩,经常和黄芩一同入药可以帮助中老年朋友软化、疏通血管。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槐花也是(国)槐花,而不是洋槐花。洋槐又名“刺槐”。“槐花”前面冠以洋”字,就知道此物来源于外国。大家可还记得当时的火柴叫“洋火”,柴油叫“洋油”,水泥叫“洋灰”……这些物品多是在清末民初,西洋文明在中国本土上的物资输入。据有关史料记载,刺槐原产美国。北纬23°~46°、东经86°~°都有栽培。17世纪传入欧洲及非洲。中国于18世纪末从欧洲引入青岛栽培,现中国各地广泛栽植。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多集中连片栽植,生长旺盛。年,原产于北美的洋槐花从日本引种到我国的青岛。经过一百多年的移植栽培,洋槐以其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快的繁殖能力,现已经分布在全国各地,以黄淮(黄河、淮河)地区居多。《栾城县志》曾记载年,栾城等地从保定引来余棵刺槐,该地始有刺槐。既然槐树和洋槐树来源不同,它们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应有所区别,两种树的花也有区别。槐花花期在每年六、七月份,是在天气较热的夏季开花,花为黄白色。洋槐花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开花,整体上呈白色。中医所讲的槐花,是指国槐的花,而非现在这个季节见到的就是洋槐花。洋槐的花也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但是与国槐有很大差别。栾城一带,老百姓是没有吃洋槐花的风俗。也听老辈人讲起过,误以洋槐幼芽及幼叶作副食品,可因机体对洋槐过敏,或烹调不当,或食用过多,以及食后再经日光照射等因素而发生中毒。表现为脸和手部浮肿,局部刺疼、灼痛或胀痛,发痒,全身无力。幼芽及幼叶有毒,鲜花有无毒否,尚不明确。近几年,因对刺槐和国槐的历史不甚了解,有人以洋槐花为槐花,开始食用新鲜的洋槐花,据说味道也不错。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需要勇气。何况槐花和洋槐花一字之差,而且洋槐花又如此妖娆呢?《花镜》中记载:“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国槐有着祥瑞美好的寓意,被视为怀祖寄托和科第吉兆,古人们崇槐敬槐,常常把它植于庭院中,以祈求平安吉祥,升官发财。花语是脱尘出俗,春之爱意。一夜东风,槐花开成海,几朵飘落,绿溪染香来。它长在谁家门前,流经谁家院外,映谁满眼惊艳,提篮捋花入菜。沾了人间烟火的槐花,更有了浓浓的人情味,那一口槐花香啊,是多少人童年时的珍馐,那一树槐花白啊,又承载着多少记忆和乡愁。

扫描

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yx/6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