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小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www.jk100f.com/m/ 万般何事最堪夸,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文才气无需更多言语,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便已胜却言辞无数。这也是自从这句诗出现之后,便被无数人吟咏至今的原因。 不过可笑的是,一直一来,本人只知道这一句而以,并且,还一直自以为是的认为,这一句诗是出自曹雪芹之手,现在看来实在是太想当然了。但究其原因,不过是认为《红楼梦》中种种,似乎更适合这句诗! 但是近日,偶然得知此句诗的出处,才发现,自己真的是可笑至极。原来这句诗至少在宋代,便已存在,至于是否还有更早出处,倒也无需考证。只是就目前来看,其作者应当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才子,苏轼,同样完完全全配的上这句诗! 不过大家不要认为这句诗是说苏轼,实际上是苏轼写给自己好友的话。诗的题目为《和董传留别》,和(hè),此处读四声,是古时后种常用的作诗方式,一般用在别人给自己写了诗文之后,自己在“附和”一下,回赠一首,此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全诗: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诗中,董传(chuán)是苏轼的朋友。应该是董传意欲赶考,故而临行前写了些什么给苏轼以作留别,苏轼因而作此诗以和之! 初读此诗,倒也不难,文中粗缯(zēng)和大布代指粗制的丝织品。其义不过是想表达一种简朴或是贫困的生活境遇,此处来看没有什么,不过后面的“裹生涯”三字,却是直接让意境升华,本人认为,尤其在这一“裹”字的运用上,实可谓之为点睛之笔。 裹,包裹,一般多只在物体上来用,很少会用到人的身上,古人穿衣戴帽,向来讲究庄重。就如唐太宗李世民说魏征的话中,就有“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之说!而裹字则不同,一般我们什么时候用裹,比如在打包什么东西时,有时会说“不用包那么仔细,胡乱裹一下就行”,可见,包要相对细致一些,裹则相对要粗矿,随意一些,当然你也可以说胡乱“包”一下,但包和裹的确还是有些不同。这里用裹字,则会有一种随意,浑然天成的感觉。 所以,无论他的生活是简朴还贫困,一个裹字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就如世人常说“难得糊涂”,表达的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态度,而这里,其实也可以这样说“随意就好”!因为这样理解,我个人认为会更切合下面“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正是前文有随意的人生态度,也就更好的突出了友人的内在品质!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至于大家同意与否,还看自己喜好,随意即好! 苏轼此诗,可以说除了这两句,也就是这首七律的首联外,这信息量实在不少,也就是典故很多。就如三四句中的烹瓠(hù)叶,踏槐花,便均有出处。瓠叶,一种植物,可食,因其味苦,用在这里是指所食非美味佳肴,正是照应前文所说穿的简朴。但一句“厌伴老儒”则又有了新意,再结合下文的“强随举子踏槐花”,正是将董传所要办的事和原因都交待了。 “踏槐花”意指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的俗语,槐花落时,正好是举子应试的时间。这里不得不多说一下,此处一个“踏”字和前文“裹”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槐花落下,才能踏,所以踏槐花时,正是槐花落下时,也正巧是举子参加科考之时,正因如此合宜,后世人也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看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是因为董传厌倦了和老友吃糠咽菜的生活,所以才勉勉强强的决定,就去参加科举考试吧! 既然决定了去参加科举考试,苏轼也只有恭送老友。但是鉴于苏轼对老友董传的了解,囊空如洗的董传是不可能有钱去置办“寻春马”了,不但如此,弄不好还要被那“择婿车”看花了眼。这里的寻春马,引用自孟郊的《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则是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乘坐的马车。唐代进士放榜那一天,公卿富豪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此处的办不了的寻春马,和看花了眼的择婿车不过是对董传的穷困潦倒的再一次的描述,只不过这里是用相对“富贵”的事物来反衬而已! 直到这里,相信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本首七律的首颔颈联都在写老友董传的穷困潦倒,和不如意。这是为什么?难倒是要取笑老友董传吗?当然不是,所以最后两句把题拉回来了,说以上这些都无所谓,我相信老友一定能够金榜题名,那时春风得意更堪夸。 句中诏黄即诏书,亦称皇榜。古人多用毛笔写字,故用新湿指代新写的字,而鸦字是一典故,取其“乌鸦色黑如墨”,和新湿一起代指“黄纸黑字”,故而此句诗用一句金榜题名来解释是再恰当不过!再结合“春风得意”的典故,这两句就是苏轼对老友最好的祝福! 于此,全文结束,但有一处疑问,不提实在不快,就是“择婿车”的车字怎么读,按理说,律诗当押韵,所以车也当押韵。昨日听读,变其音为chá。 本人心有疑问,所以认真去研究了一下,但未查到车有“chá”的读音,心中更是迷茫。按说车多数读jū或chē,chē音肯定不押韵了,但此处如果慢读为jū,则和婿同韵,倒是还算尚好,不过全文看的话还是押不上韵。 但是有一种说道倒是十分贴切,只是不知道是否正确,有人说潮州话中的车,有的地方有类似“恰”的音,并且查了一下,苏轼曾被贬惠州,据传期间曾去过潮州。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里的车如果读qiā的话就完全说得过去!只不过现在唯一的难点在于,苏轼这首诗是作于其到过潮州之前还是之后! 所以这里也恳请,有懂得潮州话的朋友,如果车确有“恰”(一声)之音,希望告知。如此的话,本人就可以确定此处当读qiā。 到此,全诗已基本解释完全,但是有句话叫“人如其字,字如其人”,在这里也可以这样来形容苏轼,叫“诗如其人,人亦如其诗”,相信了解苏轼的人应该知道,苏轼的确有才气,但他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反而是经常被贬官,或是调往他处。这里或许有嫉贤妒能之嫌,但实际上也有苏轼自己的原因。 这应该是和苏轼的性格有关,苏轼此人才气颇高,又有些恃才傲物,再加上自己比较随性,所以经常凭自己喜好来做事。不过有可能是因为老天爷都有些羡慕嫉妒他,所以就同样派了几个聪明人下凡,来和他较量。也正因为如此,苏轼留在民间的故事,不仅多,还大多被百姓们津津乐道。 由于有关苏轼的这类故事太多,所以这里只选两个与大家分享,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两个故事,或许你会对苏轼有新的认识,而一旦有了新的认识,你再读苏轼的诗词时,或许会有新的理解! 第一个故事,苏轼与佛印。 在讲正题之前,先讲一个小插曲,算是作为佛印出场的引子吧。苏轼与佛印是一对好友,或许说是损友也可,所以不是佛印来看苏轼,就是苏轼常去拜访佛印。有一次,苏轼闲来无事,便想着去金山寺拜访佛印,但没成想佛印不在,只有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一见,可能是童心大起,便傲声说道“秃驴何在?”,原本是想调侃一下佛印而已,这样定然把佛印气个半死。但没成想小沙弥十分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这苏轼一听,原本还洋洋得意,这一下竟然愣住了,自己号东坡,这样一来,这秃驴二字竟还回到自己身上了。 细细想来,这二人虽然每个只说了四个字,但真是字字珠玑,连起来就成了“秃驴在哪?在东坡(苏轼又称苏东坡)吃草”。小沙弥的巧妙回答,让苏轼无言以对,而小沙弥也只是佛印身边一个小沙弥,可想而知佛印又会是何等聪明,而下面要说的,正是两人之间比较有名的一次较量,就是佛与牛粪的故事。 苏轼与佛印二人,一个是大才子,一个是高僧,又有些意气相投,这俩人碰到一起,怎么可能相安无事,所以二人经常相互斗法是在所难免了。这一次二人在一起打坐参禅,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这次也不例外,苏轼眼珠一转,对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啊?”佛印毕竟是高僧,又老实巴交的,想都没想就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了哈哈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哪像什么吗?就活像一摊牛粪”。苏轼说完是痛快了,笑眯眯的看着佛印,佛印一听,这完全是吃了哑巴亏啊,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佛印并没有生气,反而跟没事人似的依旧打坐参禅。 苏轼见佛印被气的没了脾气,那是相当高兴,怎能不炫耀一番,所以一回家就和苏小妹夸耀,这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据传她的才气更在她的哥哥之上,所以苏小妹一听,就冷笑了一下,对苏轼说:“就你这悟性还参禅呢,你可知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吗,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你的眼镜就会看到什么。佛印说你像尊佛,那说明佛印心中有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你自己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轼听完,心中顿时明了,原来这佛印并不是被自己气的无话可说,而是根本不谑于和自己辩解,此刻心里说不定早就乐开了花! 由此可见,苏轼此人确有才气,又十分聪明,虽然有些恃才傲物,但和老友之间如此相处,多多少少又有些可爱!这就是苏轼,有些游戏人生的感觉! 除了苏轼与佛印,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同样也可以侧面了解一下苏轼这个人,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同样是我们熟知的人,他就是王安石。 一日,苏轼前去拜见王安石,不巧王安石不在,家人便请苏轼到书房稍待,苏轼一想王安石既然是很快就会回来,也就同意了,随之来到书房。不一会,苏轼颇感无聊,突然瞥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笔墨,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诗句云:“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一见,胸中才气顿时又按耐不住了,因为他觉得有些可笑,这王安石如此大才,却不知菊花之性,想那菊花开在深秋,最能耐久,至死并不落瓣,又最是经得起风雨,怎么能被风一吹就“吹落黄花满地金”呢? 心中恃才傲物的劲又上来了,诗兴大发,不过稍加思索便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心中傲气抒发过后,冷静下来再一思量,如此做法似乎有些不妥,可此时已经是“题字如鸦落”,就是后悔一时冲动也已无法了,想及此处,只盼王安石心胸宽阔,不要怪罪就好。正思量间,王安石过来书房相见。二人交谈一番后,苏东坡就离开了。 王安石很快就发现了书稿被人续完,便猜到一定是东坡所续。王安石对苏轼很了解,知道苏东坡才高八斗,但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于是他决定好好教育他一番。 次日早朝,王安石上奏皇帝,又将苏东坡外放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很快,圣旨下达,苏轼无奈,只能接旨,不过心中难免怀疑这是王安石“私仇公报” ,但也无法,只得将王安石的心胸气度看得小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王安石竟然跟没事人似的,在苏轼即将上任的前几天,竟将苏轼请来,恳请苏轼帮自己一个忙!苏轼心有疑惑,但也只能过府一叙。只听王安石说道:“近来我的身体不好,有人开了些药调理,其它倒是无妨,只是一味药引实在不好办,可巧你即将赴任黄州,倒是正好可以帮我这个忙”。 苏轼一听,原来是这样,虽然对其还有怨恨,但自认自己心胸宽阔,帮上一帮倒也无妨。便问王安石此药引为何物?王安石说:“此物非是其它,也无需你即刻就办,只待得你任满回京述值之时将瞿塘中峡之水,打上几瓮回来即可,此中峡之水即是药引”。苏轼听了之后,亦知此事不难,便辞别王安石而回。 话说简短,苏东坡到了黄州,心中还是有些不忿,一时间对政事稍有灰心,便纵情山水,日子过的倒也和心合意。时间飞逝,转眼春去秋来,想是又到了赏黄花时节,这黄州又有一种此地特有的菊花,怎能不聚友怡情一番。故而,一日秋风过后,天清气爽,苏东坡拉上好友陈季常一起去后院观赏菊花。可是等他们来到后院一看,苏东坡登时目瞪口呆,只见昨日还“正是黄花艳”,如今却是“满眼菊花乱”,这哪里还是他印象中的不落瓣的菊花? 直到此时,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同样是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的区分,而恰巧,这黄州菊花是落瓣的。看来还是王安石才学扎实,见多识广,这不正是他那句“吹落黄花满地金”吗?一念及此,苏东坡真是悔不当初。也正因如此,苏轼此时方明白王安石贬自己来黄州的真意,当真是用心良苦! 如此一来,苏轼也放下了心中对王安石的那点怨念,转而成了感激。心情一好,便想着回京时定要好好感谢王安石一番。正好,苏轼得到一次回京机会,便高高兴兴的上了路。 话说苏轼此次回京,本无大事,又想起王安石当年所托,早早准备了几个大瓮,以便为王安石带些中峡水回去。行程已定,苏轼早早出发,兴许是有些困倦,苏轼竟然睡着了,等到一觉醒来,发现已经过了中峡,此时已是下峡! 想到王安石嘱托之事到底还是出了差错,苏轼心中难免有些懊悔,但此时再想逆流而上已经不可能了,怎么办?到底是才子,只是稍加考虑,便灵机一动,打了满满几瓮下峡水上来,心中暗自思量,我自己不说,谁能分得清这到底是中峡还是下峡水!问题解决了,心情便好了,一路顺风顺水到了京师! 王安石见苏轼归来,心中大喜,又见苏轼不负所托真的打来了水,更是高兴,立刻揭封取水烹茶,待水开冲入碗中,王安石对苏轼说:“你怎能糊弄老夫,这分明不是中峡水,而是下峡水。” 苏轼听完大惊,心中那点侥幸早已惊散而去,一时间态度端正,将自己一时困倦,错过中峡,只好打了下峡水来充数之举一一告知! 王安石听完,倒也没有深究,反而语重心长的告知原因,原来虽然这同为瞿塘峡之水,但这上中下三峡之水还是有些不同,瞿塘峡之水,上峡水流湍急,水性也急;下峡水流缓慢,水性也缓。唯有中峡之水,急水与缓水交相融汇在一起,不急亦不缓。所以,太医嘱咐王安石,唯有用中峡之水泡茶才最合适。刚才水已煮开,冲在碗里,茶色缓缓而起,便可断定此水定是下峡的了。听完这番话,苏东坡赶紧离席谢罪。 经此一事,苏轼自然明白,虽然自己颇有才名,但世上之人有才学者同样不知凡几,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自己的才学还是不那么扎实,总有比自己强的人存在,如此一想,苏轼也就稳重多了。 如此,两个相关故事已经讲完,不知道你看完了有什么样的想法,是否对苏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呢?如果有,那么你再重新读一读苏轼的一些作品,看一看自己是否也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呢! 好了,今天的这首诗,聊得有些多,以后也会不定期的写上一些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希望有朋友能够喜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yx/12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即将失传的童谣,你还记得几个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