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大嵩卫(卫址在今海阳市)在即墨境内设屯开荒了29个村庄,本文讲述的瓜蒌屯就是其中之一。清雍正十二年(),卫所制被裁撤,瓜蒌屯村隶属并入即墨县东移风乡林家庄社。瓜蒌屯位于北安街道办事处西北4公里处,东与下疃村相接,南与世清村相连,西与宋化泉相依,北与双龙埠村相抵。年底全村共有户,总人口人,耕地面积亩。

即墨地图瓜蒌屯位置

村名由来明朝初年,大嵩卫在此设屯开荒,以供军需,故村庄名字带有屯字,而瓜蒌大概是栝楼的谐音,当时村庄周边多栝楼植物,以此命名为瓜蒌屯。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瓜篓屯。

百度一下,瓜蒌别名有:栝楼、糖瓜蒌、蒌瓜,是多年生攀缘型草本植物。喜生于深山峻岭、荆棘丛生的山崖石缝之中。其果实、果皮、果仁(籽)、根茎均为上好的中药材。主治: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瓜篓的用处这么多,当年这里的垦屯人还真有可能种植瓜蒌等药材,提供给前线的抗倭军士以备不时之需。

如今,瓜蒌屯村建设成了即墨美丽乡村示范村,墙壁上到处都绘有名言警句。村庄主题为: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瓜蒌屯村最出名的要数菜园种植了,村里种植的黄瓜、大蒜,在即墨那是响当当的名气。以至于集市上蔬菜小贩都说自己售卖的黄瓜产自瓜蒌屯村。听村里老者说,瓜蒌屯的土壤特殊,尤其是西坡的土壤,长出的菜特别鲜嫩好吃。村里大部分百姓都开菜园卖菜,不种庄稼,后来县里还单独给瓜蒌屯村发放优良黄瓜种子。这里产出的黄瓜有一大特色,黄瓜从中间掰断再把它对上,会立马粘合起来,一点看不出缝隙。收获的蔬菜瓜果在装盛与存放方面缺少器具,智慧的瓜蒌屯人民还有一项拿手绝活那就是编笼子、编炕席,用笼子来装菜。编制的原材料就是用高粱秸的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胡秸皮,编制的笼子、炕席也很畅销,据说在即墨大集上还专门给瓜蒌屯村留出了一块场地便于售卖。居民姓氏全村居民主要姓氏为李姓,还有邴姓、王姓、刘姓、钟姓、郭姓等。李姓,清道光元年辛巳()修《李氏族谱》:“吾祖传为云南人,明永乐时北移至天津,再徙居而来即墨,先由大村庄而迁鳌角石,再院西,而后迁居瓜篓屯。”邴姓,明末(-)迁来此村。年修《邴氏族谱》:“先祖世居莱西鄙河南、三人庄、朱茂。始祖自朱茂迁居沽河西吵吵庄,后迁居瓜篓屯。已传至二十四世。”辈份命名定式自十二世起为:可守先德,继起肇隆树人为本,作善克成王姓,雍正元年()《王氏族谱》记载,先祖原籍系小云南乌沙卫,明洪武年间(-),迁居墨邑城西北辛庄、观里(现城区西北关村)。长支三世于明永乐二年()迁居盐山县东南王辛庄。二支自四世分三支,长支居流亭,二支居龙塘埠、西流,三支居辛庄、下疃、瓜篓屯、三泉庄、李哥庄、蒲渠、十旺河、小于庄、槐树沟、龙湾村。十六世国栋、国枢、国楷、国柱、国盛迁居瓜蒌屯。辈份命名定式自十三世起为:心克正国,有作其昌如元成宗,建允全光懋昭先德,乃显义方子存孝思,士守书香刘姓,清光绪二年丙子()修《刘氏族谱》:“祖传余刘氏原莱阳管村人也,自顺治年间(-)徒居即墨营上疃,至五世祖分为二支派,已传至十七世。八世丕璋于乾隆年间迁瓜篓屯定居。”辈份命名定式自十三世起为:学法圣仁,作述善良敬宗敦祖,永延吉昌钟姓,中韩朱家洼版《钟氏族谱》记载,始祖大公,来自海州(连云港市)。大公的八世孙“尚礼”自明万历末年(或天启初年),由青州西北钟家庄,迁居诸城仁和村。迁居钟家沟的一世祖讳根配仲氏,在明万历年间从诸城仁和村迁来。瓜蒌屯支系的迁徙路线是:连云港—青州钟家庄—诸城仁和村—崂山钟家沟—普东钟家街—瓜蒌屯。

辈份命名定式自十三世起为:

全岳先兆世,贻德克传家

作述培基厚,守志延光华

正才民安富,仁孝初开春

立文明学本,鸿业耀宗昌

村庄烈士邴吉祥,年10月出生,在年7月解放泰安战斗中于大汶口七家庄牺牲,牺牲时任北海独立团排长,安葬地点:大汶口埠东村。村庄古迹村中原有关帝庙一座,坐西朝东,面阔一间,青砖小瓦建筑,内祀关羽、关平、周仓神像。今已无存。在关帝庙的北侧还建有五间校舍,校舍的西北侧是村庄土地庙。村中原有李氏祠堂一座,俗称“家庙”。有正房四间,建有门楼,庭内植有松树。今已无存。村中原有牛马王庙一座,今已无存。其位置、规模皆已失考。

土地庙位于村庄西北部,原庙建国后被毁,近年又在原址附近简易建造,庙顶为原土地庙石顶。

好了,瓜蒌屯就逛到这里,你还知道这个村有什么故事?欢迎留言讨论!

每个村庄都是一部厚重的书,这区区千百文字不足以体现如有失误还望指正。历史如过眼烟云,但历史的深处总有注视的目光。

收集民间故事,一直在路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yx/1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