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羽状复叶,小叶较小,因此树冠浓密。槐树的一级侧枝粗壮,树冠因此云团状。槐树有根瘤菌,氮素营养充足,因此叶色深,呈墨绿色。远看槐树的树冠如同一团墨绿浓云。流传在肠山一带的童谣“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咋不来……”其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槐树为仙树,槐花仙子总是借槐花的袅袅香气走出南天门,洞察人间的凡事。槐树下搭台唱戏,有迎接仙女下凡之说。特别是“三月三”这一天,平时很少露面的大闺女小媳妇也都可以从娘家婆家走出来看戏。

某庄有一大户,清早就套车去接闺女,可太阳丈高了,也没见人影。于是又差大领前往看个究竟,当时大领正猴在树上等着看戏,听到吩咐,急忙

下来,赶去一瞧,原来姑娘鼻子出血,家人正熬药诊治,啥法都试了,就是止不住血。当时大领满头满身沾的都是槐花,心想:槐为“鬼木”,也许此花可以治这邪症,于是吩咐家人在药中加点槐花,可姑娘服后,效果仍不佳。一家人叽叽喳喳相互埋怨,大领见状,急忙说:“吵,吵,吵吧!吵到黑,就有好戏看了……”

郎中一听:“对呀!‘凡血见黑则止’,槐花为何不炒焦再用呢?”于是又重新制剂,服后果然见效,血止住了。大领心想:呵,看来我来得还正是时候。于是赶快套车走人,竟然还赶上看戏。

所以,童谣后面还有一段词:“……说着说着来到了,穿着布鞋打箍拐……”因为血病初愈,不敢见风,姑娘穿戴整齐不说,走路还蹒蹒跚跚的。童谣末尾唱到:“……妮,妮,哭啥来?‘摊个女婿不成才’……”原来,姑娘通过槐花之事相中了大领,至于后来如何?与中药传说无关,不再详叙,但槐花炒焦使用,确实是大领无意中提醒的,直到现在还在沿用。

槐花

槐芯,白槐,槐米,金药树,护房树,豆槐。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1.血热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 本品性属寒凉,功能凉血止血,可用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之证。因其苦降下行,善清泄大肠火热,故对大肠火盛之便血、痔血、血痢最为适宜。用治新久痔血,常配伍黄连、地榆等,如榆槐脏连丸(《成方便读》);用治血热便血,常与荆芥穗、枳壳等配伍,如槐花散(《本事方》)。

2.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本品味苦性寒,长于清泻肝火,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可单用本品煎汤代茶饮,或配伍夏枯草、菊花等药。

地榆与槐花:二者均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诸证,因其性下行,故以治下部出血证为宜。然地榆凉血之中兼能收涩,凡下部之血热出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无收涩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肠,故以治便血、痔血为佳。

1.配黄芩:槐花苦寒,凉血止血,清热降压;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降压,安胎。槐花以凉血降压为主,黄芩以泻火降压力胜。二药伍用,苦寒泻热、凉血降压的力量增强。

2.配栀子:槐花味苦性凉,功专凉血止血,能清泄肠热,兼泻肝经实火;栀子味苦性寒,双清气分、血分之热,利湿、止血;炒炭入药,则清热之中有凉血止血之效。二者合用,栀子清肺热,槐花清肠热,脏腑同治,共奏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效;如炒炭入药,则止血作用更强,用于治疗大肠火盛或湿热蕴结之大便下血、痔疮出血、血痢、崩漏。

3.配黄柏:槐花甘凉,入血分,凉血止血;黄柏苦寒之性,偏走下焦,善主下焦湿热亢盛,灼伤血络之崩漏不止。二者配伍,主下焦出血证,起协同增效的作用。

4.配荆芥炭:荆芥炭理血止血,槐花炭凉血止血,二药炒炭存性,相伍配用,尤善治肠风下血。

槐花偏于清热泻火,槐花炭偏于止血。

煎服,5-9克,槐米用量可稍小。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均不宜使用。

为豆科槐属植物槐树,以花蕾(槐米)和花(槐花)入药。生于山坡原野,南北各地均栽培,尤以北方最为常见。花开放时采收,称为"槐花"。采收后除去花序的枝、梗及杂质,及时干燥,生用、炒用或炒炭用。

《日华诸家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

《珍珠囊》:"凉大肠。"

《本草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本经逢原》:"槐花苦凉,阳明厥阴血分药也。故大小肠便血及目赤肿痛皆用之,目得血而能视,赤肿乃血热之病也。"

《药品化义》:"槐花味苦,苦能直下,且味厚而沉,主清肠红下血,痔疮肿痛,脏毒淋沥,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

附药:槐角,本品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成熟果实,原名槐实。性味苦寒,归肝、大肠经。功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适用于肠热便血,痔疮肿痛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煎服,6~9g。孕妇慎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yx/1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