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

槐芯,白槐,槐米,金药树,护房树,豆槐,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外科常用药

1,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凉大肠。用于血热所致的各种出血症,尤宜于大肠火盛,湿热郁结引起的便血,痔血,下部出血症,肝热目赤,头痛眩晕。2,生用能降血压,用于高血压。亦可于直肠癌,结肠癌,放疗后出现热性反应,或直肠周围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肠腔狭窄,排便困难,大肠癌患者粘液血便。

煎服,5-9克,槐米用量可稍小。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均不宜使用。

为豆科槐属植物槐树SophorajaponicaL.,以花蕾(槐米)和花(槐花)入药。生于山坡原野,南北各地均栽培,尤以北方最为常见。

《日华诸家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

《珍珠囊》:“凉大肠。”

《本草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本经逢原》:“槐花苦凉,阳明厥阴血分药也。故大小肠便血及目赤肿痛皆用之,目得血而能视,赤肿乃血热之病也。”

《药品化义》:“主清肠红下血,痔疮肿痛,脏毒淋沥,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

槐花Huaihua

《日华子本草》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japonicaL.的干燥花蕾及花。夏季花未开放时采收其花蕾,称为“槐米”;花开放时采收,称为“槐花”。采收后除去花序的枝、梗及杂质,及时干燥,生用、炒用或炒炭用。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煎服,5~10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地榆、槐花均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诸证,因其性下行,故以治下部出血证为宜。然地榆凉血之中兼能收涩,凡下部之血热出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无收涩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肠,故以治便血、痔血为佳。附药:槐角

为槐的干燥成熟果实,原名槐实。性味、功效、主治与槐花相似,但止血作用较槐花为弱,而清降泄热之力较强,兼能润肠,主要用于痔血、便血,尤多用于痔疮肿痛出血之证,常与地榆、黄芩、当归等同用,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煎服,6~9g,或入丸、散。孕妇慎用。

槐花

金药树、护房树、豆槐、槐米等。

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

功效:

  槐花炭:将净槐花入锅内,炒至焦黑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出晾干。

  苦,凉。

  ①《日华子本草》:"味苦,平,无毒。"

  ②《滇南本草》:"味苦涩,性寒。"

  ③《纲目》:"味苦,气凉。"

  ④《本草求原》:"苦咸,寒。"

  入肝、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阳明、足厥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清热,凉血,止血。治肠风便血,痔血,尿血,血淋,崩漏,衄血,赤白痢下,风热目赤,痈疽疮毒。并用于预防中风。

  ①《日华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

  ②《医学启源》:"凉大肠热。"

  ③《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崩中漏下。"

  ④《本草正》:"凉大肠,杀疳虫。治痈疽疮毒,阴疮湿痒,痔漏,解杨梅恶疮,下疳伏毒。"

  ⑤《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

  ⑥《本草求真》:"治大、小便血,舌衄。"

  ⑦《本草求原》:"为凉血要药。治胃脘卒痛,杀蛔虫。"

  ⑧《东北药植志》:"治疗糖尿病的视网膜炎。"

  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孙会斌









































北京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yd/4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