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槐树的落蕊是什么它又是怎样体
郁达夫《故都的秋》眼字是“清静悲凉”,他的故都秋景着力向这四个字上靠。 郁达夫像比如他写租一椽破屋来住,看碧绿的天,听驯鸽的飞声,数细碎的日影,对朝荣的蓝朵,那氛围确够清静,可见人心也是松弛、空落的。——典型的“中年心境”。 最细腻地刻画这种心境的应该是写槐树“落蕊”的一段: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一椽破屋”写意什么是槐树的“落蕊”?很多人质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的真实性,以为这是郁达夫的杜撰。 悦华认为郁达夫的描写是有现实依据的。 首先,他笔下的槐树,是国槐而非刺槐。 刺槐又称洋槐,夏初开花,花朵称“槐花”或“洋槐花”,香甜可口; 洋槐花国槐原产中国,花期在六七月间,比刺槐花期要晚一到两个月,花蕾称“槐米”,花朵也称“槐花”,果实称“槐角”或“槐连豆”,皆入药。 郁达夫写此文是在年8月间,这时槐花已谢,槐角初成,干枯的槐花落地成“蕊”,非不可能。 且国槐的花朵又称“槐蕊”,古已有之。唐代杨凝(一作李昌符)《与友人会》中有:“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 国槐而说它“像花而又不是花”,明显是受苏子“似花还似非花”的影响,这明显是模糊的“诗家语”,如果硬要科学点,那么改为“是花而又不像花”就说得过去了吧? 而且,依悦华的经验,秋天,国槐树下落的不仅仅是“蕊”。 幼时,悦华老家就有一棵大国槐树。秋冬时节,树下往往落满了像针一样的短茎,黑色的,非常细密。 依这个经验,用“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来笼统形容,应该也不差。 千年国槐“落蕊”又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看这段描写: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是多感官描写:听过去,无声;嗅起来,无味;触上去,也是近乎于无的“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感官上的“无”,对应的是内心的“空”。这种“空”,不就是“清静”么?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简直就是“扫了个寂寞”!在有意无意间,又同苏轼的“飞鸿雪泥”相互照应。 ——这就是禅意。 这段对落蕊的描写,清静、冲淡、空寂,真切地体现了禅宗思想对郁达夫的深刻影响。 郁达夫青年时期雕像郁达夫童年深受信佛的祖母的影响,之后又研究苏曼殊,亲见弘一法师,终其一生虽未以之为信仰,但“逃禅”在他的思想中时刻存在,徘徊难去。 写《故都的秋》之前,他“沉沦”,他“狂飙突进”,经历时代与个人的打击后,开始从山水、禅意中寻求寄托。 而《故都的秋》就是具体的体现之一。 从“落蕊”上,可以看出他消尽了悲哀,开始体味“几度秋凉”的人生况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yd/12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曾经十多厘米粗敢卖上万元,美国红枫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