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是特产于中国的一个古老树种,很普通,在中国种植的范围非常广泛,同时,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古代,槐树可不普通。许多文人雅士都把槐树当做“神树”,备受崇拜。据传说,凡是有些年头的槐树都“被红绫、系彩绸”,经常被人们三跪九叩,顶礼膜拜。那么,古代的人们为何会把一棵普通的槐树当做“神树”来供奉呢?据说,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的:一、槐树的“槐”由“木”与“鬼”组成。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鬼伏木为槐”。意思是:槐树之上必定伏有鬼神;鬼神必寄伏于槐树。所以,人们笃定地相信:鬼神就存活在槐树上。二、槐树有旺盛的生命力,无论什么样的土地,什么样的环境,它都能存活。所以,人们认为槐树是“吉祥、祥瑞、坚毅”的象征,从而产生了对槐树崇拜的原始信仰。三、亘古的传说中皆有槐树的影子。据《谈苑》记载:“吕蒙正方应举人,就舍建隆观,缘干入洛,锁室而去。自冬涉春方回,启户视之,床前槐枝丛生,高二、三尺,蒙茸合抱。是年登科,十年作相。”另据明《济南府志》记载:“王氏大槐,在新城县署新街以西。相传邑善人王伍常于槐树下作饘粥,以饲饥饿者。人挂其笠于槐,累累如也。后梦满树皆挂进贤冠。云孙曾以下科第蝉联,遂以大槐王氏名其族。”明人朱之蕃曾为之作《王氏大槐记》称其事实。明《洛阳县志》还有这样的记载:“房氏洛阳故家,将营室,一木忽甲折于庭,视之则槐也。久之,乔木上耸,密叶四布,观者以为昌盛之兆。厥后,子仪果联登进士,遂匾其堂曰:‘祯槐堂’。不忘厥初也。”明人薛瑄作《祯槐堂记》为之载说。清河北《文安县志》也载:“古槐,在戟门西,清同治十年东南一枝怒发,生色宛然,观者皆以为科第之兆。”说明古槐某一枝与往年相比,长得比较繁茂亦是一种吉兆。可见,古代的读书人希望在有槐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心中就自然有槐位一一三公之位之想,并以登上槐位作为刻苦求学的目的和动力。于是,槐树就成了莘莘学子心目中的偶像,被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这种习俗还影响到历代人们的心理,在民间有初生小儿寄名于槐的习俗。《金陵琐志·炳烛里谈》卷下载:“牛市旧有古槐树,千年物也。嘉道间,小儿初生,辄寄名于树,故乳名槐者居多。”这是父母望子成龙观念的流露。“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人仕。四、槐树的用途广泛。槐树木材优良,心材呈黄褐色,边材白色,质地坚硬,纹理直而富有弹性,能耐水湿和腐蚀,是建筑造屋、制作家俱、车辆、舟船、雕刻、农具的重要用材。槐花和槐米能制成染料染布,槐豆能制造酱油、醋等。槐叶可作槐叶饼,即槐叶冷淘。是一种凉食,用面与槐叶、水等调和,切成饼、条、丝等形状,煮熟,用凉水仃过后即可食用。基于槐树的以上种种,古代的人们普遍认为槐树具有灵魂,是“神倚之树”。所以,槐树在古代倍受崇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ijiaoa.com/hjps/12564.html